

作為朝鮮和韓國唯一的經濟合作項目,開城工業園如今人去樓空,昔日的“陽光政策”業已失效。
在5月初接到從開城工業園撤離的通知后,一家韓國工廠的經理郭京德(音)顯得十分狼狽。他的車上裝滿了一箱箱造好的塑料機械部件,由于貨物太多,他不得不把一些箱子綁在車頂,然后像難民一樣匆匆逃離這個是非之地。
自從去年12月朝鮮成功發射遠程火箭、引發半島局勢緊張以來,像郭京德這樣的韓國企業高管逃離工業園的景象已屬常態。他們驅車穿越邊境,車上載滿完工的產品,離開了可能再也見不到的工廠。
出于對韓美聯合軍事演習的憤怒,4月3日,朝鮮宣布禁止韓國人進入開城工業園;4月9日,朝鮮撤出了工業園內的5.3萬本國工人,暫時關閉工業區,并阻止韓國的企業管理人員和食品藥品等補給物資進入經濟區。目前,韓國撤離了工業園內的所有公民,一些商人對此十分憤怒,稱開城工業園已被政治綁架。
因局勢惡化影響工業園內的企業運轉,從2009年以來尚屬頭一遭。開城工業園建于2003年,位于平壤以南約170公里,距離南北軍事分界線僅1公里。數年來,那里發展成了一個大型的工業園區,也是朝韓雙方經濟合作僅存的象征。如今,它的未來被打上了巨大的問號。
朝鮮“硅谷”夢
開城工業園建立之時,正值韓朝關系升溫,它一度被標榜為南北統一的重要實驗,也是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對朝“陽光政策”的重大成果。
2000年,韓國現代集團領導人鄭夢準訪問朝鮮。在與金正日會面后,兩人提出仿照中國深圳,在朝鮮的開城設立經濟特區,由朝方提供土地和勞動力,韓國提供資金和技術。為了建造開城工業園,朝韓開放了全球防范最森嚴的邊界,將軍營后撤,清除了地雷,并修建了一條跨境公路和鐵路。
2003年6月,開城工業園第一期工程啟動。第一階段的建設費約2.5億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壓輸電裝置、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建設資金由韓國國營企業“韓國土地公社”提供。除資金外,韓國還提供了許多實物支持。
2004年末,工業園內開始有企業進駐;2007年,連接工業園和韓國的鐵路開通。為了配合企業運營,工業園內還建造了服務設施,例如韓國的友利銀行。在朝鮮,日本的連鎖便利店“全家”也只能在開城工業園里見到。
從經濟角度分析,開城工業園有很大潛力:當時韓國工人的月薪為3000美元,而早期入駐工業園的韓國企業每月只需付給朝鮮工人70美元左右。此外,工業園到首爾只需1個多小時車程。“利用半島中心點的有利位置,讓這里成為半島物流的重要基點,并最終成為東北亞的‘硅谷’。”負責開城工業園建設的現代峨山公司總負責人曾經如此表示。
“開城工業園讓韓國勞動密集型的小企業有了新出路,在家門口就可以投資,文化上不需要重新適應。工業園是韓國的技術、資本與朝鮮勞動力的結合。”朝鮮問題專家詹德斌對媒體表示,“韓國希望通過工業園的合作,從經濟上影響朝鮮政治——數萬朝鮮工人見識到外面的世界,并提高了生活水平,這種影響慢慢擴大,最終改變朝鮮人的思維方式。”
“小規模實現統一”
自2005年以來,已有近82萬人和50萬輛車從韓國穿越邊境前往開城工業園。樸南徐(音)是工業園內一家玩具制造廠的總裁,他于3月底離開了那里。“開城就像是小規模實現了統一,分裂60年來,我們第一次在同一口鍋里吃飯。”
開城工業園內有123家由韓國建立并提供電力的工廠,四周則是由朝鮮士兵把守的高大圍墻。朝鮮全國電力短缺,這座工業園是黑夜中罕見的亮點。
但經過十年時間,吃住在工業園的韓方管理者和每天往返的朝鮮工人的差距仍然巨大。近千名韓國人每次進入朝鮮都要受到嚴格檢查,以確保他們沒有攜帶報紙或其他有政治內容的信息。工廠的手冊也經過審查,不能出現資本主義或其他被禁止的敏感詞。
從建立伊始,開城工業園就從未擺脫政治對抗的影響,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半島局勢的風向標。隨著雙方關系近年來的逐步惡化,開城工業園不斷受到政治浪潮的沖擊。
李明博當選韓國總統后,重新開始對北方強硬,開城工業園的合作氛圍也不再平靜。2009年3月,朝鮮逮捕了一名韓國員工,理由是他發表了“批判朝鮮體制的言論”;2010年5月,“天安號”事件導致朝韓關系緊張,朝鮮單方面宣布關閉工業園,并驅逐韓國人。但實際上,事件發生后韓國人仍可以自由出入。
朝鮮半島的歷次危機中,開城工業園都得以運轉。而此次完全關閉工業園的事件,反映出近幾個月來兩國關系的惡化程度。
目前,開城工業園的朝鮮工人月均工資約為110美元。“開城項目執行多年,經營狀況并不是很好,”一位韓國外交官表示,“它是南北和解的一個象征。”2011年,工業園內的韓國公司首度向朝鮮納稅,當時一家公司向朝鮮上繳了約7000美元的所得稅。
去年,開城工業園的韓國工廠共制造了價值4.7億美元的紡織品、手表等消費品,并為朝鮮工人支付近9000萬美元的工資。《紐約時報》報道稱,工人工資的大部分都被朝鮮政府拿走了。一些韓國保守人士認為,工業園為朝鮮領導層提供了經濟上的“生命線”,因此,韓國方面對朝鮮暫停工業園的決定感到震驚。而在朝鮮方面看來,韓國人的這種想法是對其領導人的“侮辱”。
朝韓交流的“實驗室”
緊張的局勢促使韓朝切斷了最后的經濟聯系,所有在開城工業園區的韓國管理人員于5月初全部返回韓國。迄今為止,兩國都未公開表露出永久關閉工業園的意圖,但針鋒相對的行動加劇了外界對工廠盡快復工的懷疑。
韓國政府曾于四月底嘗試把一封信通過邊境線發給朝鮮,希望獲得向開城的韓國人運送應急食品和藥品的許可,但朝鮮方面拒絕接收書信。韓國總統樸槿惠對此公開表示,不會屈服于朝鮮就工業園提出的“無理”要求。“我希望能早日解決問題,但絕不會像過去那樣,試圖靠匆忙地妥協和好,比如無原則地提供援助。”
朝鮮則拒絕韓國的對話提議,表示在開城的韓國人可以自由離去。在開城項目上,2012年朝韓的貿易額達到20億美元,而朝鮮和中國的同期貿易額為60億美元。韓國企業的撤離,無疑會給朝鮮帶來巨大打擊。
而由于入駐開城工業園內的韓國企業多為中小企業,撤離會導致大批企業倒閉,韓國政府必須拿出補償措施。
路透社報道稱,韓國人并不愿意就此放棄開城工業園,尤其是園內的韓國企業家。對這些企業而言,訂貨方撤銷訂單已經變成了現實。一家汽車零件制造的總裁余昌根(音)說:“父母吵架并不一定要把孩子送進孤兒院。關閉開城工業園是很悲哀的事,它已種下了一個和平的夢想。”
一些韓國管理人員希望能盡快返回工業園,因為其工廠已經高度依賴朝鮮工人。起初,當地工人接受的培訓不夠,但他們很快就可以在技術上和韓國工人媲美,最重要的是工資還低出很多。
《紐約時報》評論稱,在開城工業園的韓國管理者希望把工業園當作一個“實驗室”,嘗試是否能把韓國的資金技術與渴望過上更好生活的朝鮮工人結合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為和平甚至半島統一提供一個解決方案。
管理者郭京德稱,雖然工人對言談十分小心,但一些朝鮮海關的工作人員和其他政府官員在談論韓國政治時很開放。有一次,當朝鮮官員聽說韓國總統是通過投票選出時十分吃驚,而他們對政府不能控制媒體說什么更加驚訝。
開城工業園里的崗位似乎也改善了朝鮮工人的生活條件。一家實驗室設備制造商的廠長稱,朝鮮工人最初自帶的午餐是玉米面,后來才有了白米飯,有時還能加條魚——大米在朝鮮至今仍是相對昂貴的糧食。朝鮮工人的穿著也有所變化,女性開始穿著時尚的藍色牛仔褲,一些人甚至還買了近期才進入朝鮮的手機。這位廠長說:“開城有利于商業發展,也對韓朝兩國有利。相處時間長了才意識到,朝鮮人也沒什么太大的不同。”
但眼下,這個經濟合作的夢想暫告破滅。韓聯社評述稱,韓方人員的全部撤回,標志著幾十年來艱難建立的韓朝聯系全部中斷。韓國政府表示,可能不會切斷園區的水電供給。一直以來,韓國每天向園區輸送10萬千瓦的電力,30萬開城居民也因此而受益;韓方每天還向園區供應1.5萬噸水,當地居民中的一部分人也在使用這些水。分析人士稱,雙方的關系將繼續緊張一段時間,開城工業園短期內不會恢復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