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外國勞工冒名投票、計票時反對黨領先地區突發停電……丑聞和混亂沒能阻擋反對黨得票率超出執政黨的政治風向,但執政黨,卻依然笑到了最后。
5月8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八達靈再也市,格拉納再也體育館。
從下午六點多開始,天空就一直飄著細雨,但體育館外車輛依然排成長龍。能容納5萬人的體育館內座無虛席,草地上也擠滿了撐著傘或穿著雨衣的人。無論是觀眾席上,還是場地內,絕大多數人穿著黑衣。
這場名為“人民力量、圣潔力量”的集會,主辦方聲稱有約20萬人參加。集會開始時,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主持人問臺下民眾:“臺下有雪蘭莪人嗎?”
臺下高聲回應:“有!”
主持人又問:“有柔佛人嗎?”
“有!”
“有孟加拉國人嗎?”
臺下發出狂笑。主持人笑著補充說:“大家別責怪孟加拉國人,他們也是被利用的。”
主持人之所以提到孟加拉國人,是因為反對派指責,當局將來自孟加拉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勞工變成“臨時選民”,并空運他們到關鍵選區去投票。
變天的一線希望
5月5日舉行的這次馬來西亞大選(第13屆下議院選舉),從去年起就一直受到馬來西亞各界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認為很有可能在這個一黨執政半個世紀的國家實現“變天”。
當地有個政治笑話:在美國你知道什么時候大選,但不知道誰會當選;在馬來西亞,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大選,但知道誰會當選。位于東南亞中心的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就由巫統主導的聯盟(后改名國民陣線)執政,并長期壟斷國會2/3以上的席位。直到上一屆(2008)年大選前,三大主要反對黨——民主行動黨、回教黨(后改名伊斯蘭黨)和人民公正黨——達成合作協議,取得意外勝利,首次打破了國民陣線(國陣)的壟斷地位,并奪取五個州的政權。此后三黨正式組成“人民聯盟”(民聯),和國陣對抗。
民聯的聲勢在近年來不斷高漲,使得執政的阿都拉政府心有忌憚,遲遲不敢宣布大選日期,一直拖到議會任期屆滿最后期限(4月30日)。
可能“變天”的希望使得選民的熱情空前高漲。大批在國外居住的選民乘坐飛機返國投票,投票日前夕,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的飛機、火車、大巴都爆滿。這些返鄉投票的人中包括許多中國人熟悉的藝人,比如品冠、光良、曹格、梁靜茹、張棟梁等。
5月5日投票結束,不出所料,投票率創下歷史新高——近80%。同樣不出所料的是,民聯得票近51%,超過國陣的47%。
但是讓反對黨失望的是,雖然得票過半,民聯的席位只有89席;國陣則有133席,依然保持執政地位。在地方上,民聯執政的州則從四個減少到了三個。
本來,5日晚上,民聯領導人安華就搶先宣布獲勝,并呼吁國陣不要“竊走”勝利。但在6日凌晨,選委會宣布國陣獲得過半席位。在吉隆坡的國陣競選總部,爆發出陣陣歡呼。另一邊,許多支持民聯的選民,包括梁靜茹等明星,都將社交網站頭像換成黑色,以表達失望和不滿。
這種反對黨“贏了選票卻輸了議席”的結果,既在期望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是,執政當局把反對黨領先的選區合并,而執政黨占優的選區分割——來引致有利于自己的結果。比如在雪蘭莪州,人口最多的選區是最小選區人口的四倍,同樣只產生一個議席,全國范圍內這個差距更大,而大部分小選區都是國陣獲勝。
此外,馬來西亞的媒體長期以來控制在親政府陣營手中,在競選中難說立場公正。比如,5月8日的集會在許多海外媒體上了頭版,但本地的七大報章卻無一家登上頭版,許多甚至完全沒有報道。因此,反對派不得不利用互聯網作為競選的主戰場。
而讓民聯支持者失望和不滿的是,選舉過程中爆出的許多令人疑惑之處:除了接送外勞投票,有人指控部分選區出現投票人數多于當地選民數的“幽靈現象”,有反對派領先的票站在點票過程中忽然停電,還有人發現用來防止重復投票的不退色墨水居然很容易洗退……
不過,監督大選的獨立機構——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所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認為,這次大選結果整體上還是有公信力的。但人民聯盟和民間組織干凈選舉聯盟則表示不承認大選結果,將持續進行抗議,5月8日的集會還只是第一波。
馬來西亞海嘯還是華人海嘯
從執政黨角度看,即使沒有舞弊傳聞,雖然保住了執政地位,畢竟得票落后,并非值得炫耀的勝利。許多國陣的官員都將此歸咎于華人選民的倒戈,比如在選區落敗的馬六甲州首席部長莫哈末阿里就說,華人“不懂感恩”;首相納吉也稱“華人政治海嘯”是導致國陣“慘勝”的主因。
但反對黨則反駁這種看法。在8日的集會上,公正黨領袖安華就說,這不只是華人的斗爭,也不是一個州的斗爭,而是全體人民的斗爭。馬來人為主的伊斯蘭黨署理主席末沙布則說,5月5日發生的是“馬來西亞人海嘯”。“民聯里有多元種族的領袖,大家支持所有領導人。”
確實,無論是從網路上,還是在競選集會現場觀察,許多積極參與反對派競選的都是華人。但問題是,2008年大選中,由于從執政黨分裂的安華組建人民公正黨,和在穆斯林中有深厚基礎的回教黨結盟,國陣就已經在馬來人中失去了多數支持,只是靠著華人選票的多數才維持了政權。這次大選,詳細的支持率雖然尚未公布,但是從選區來看,在許多馬來人占多數的選區,執政黨同樣失敗,支持反對黨的不僅是華人,還有城市居民、年輕人、中產階級……
另一方面,占人口1/4的華人確實是民聯得票沖高的主要動力。以華人為主體的民主行動黨這次就一舉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而國陣中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則慘敗,可能無法參加內閣。但這與其說是華人倒戈,更可能的解釋是以前不關注政治的華人從冷漠變成熱情。
很長一段時期,由于當局采取馬來優先的政策,族群在馬來西亞政治中極其敏感,大部分華人對本來就對高壓的政治都避之唯恐不及,而歧視華人的新經濟政策也讓許多華人選擇移民國外。但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更敢于表達自己的訴求,變天的希望更增加了華人對政治的參與度。
這次大選的結果,讓許多熟悉馬來西亞歷史的人聯想到了1969年的大選。確實,時隔34年的兩次大選有很大相似:執政聯盟(當時的聯盟,現在的國陣)同樣得票未過半(也是有史以來僅有的兩次),但獲得了多數議席;民主行動黨(當時還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分支)同樣在華人選民中擊潰了馬華公會。
只是,1969年大選后反對黨的慶祝集會演變為族群之間的沖突,即著名的“513騷亂”,結果造成196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為華人),數百人受傷,近萬人被捕,是馬來西亞建國后最嚴重的社會沖突,并間接導致了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當時的政府將沖突歸為不同族群經濟上的不平等,從而采取了極富爭議性的新經濟政策,在市場份額、資源分配、從政機會、教育名額等各個方面用行政手段提高馬來人地位。
時隔34年,反對黨已經不滿足于選票的多數,更渴望終結國陣56年的統治。不過也許值得欣慰的是,當年的騷亂情形,似乎不會再現。雖然如有學者說的,一兩只燕子并不代表春天,但最寒冷的冬天畢竟還是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