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首席推銷員”們是如何做成大買賣的。
習近平訪俄,中俄簽署了油氣方面的巨額訂單;奧朗德訪華,中國又簽單采購空客飛機和核能技術。領導人互訪,如果不能簽署幾份有價值的商業訂單,往往就被解讀為外交上的失敗。
實際上,只要把關于外交的新聞梳理一下就會發現,領導人訪問前,總會有幾次副部長帶著各種企業代表團的先期訪問,這就是在為最高領導人互訪時有單可簽來談成果。這樣的準備工作,至少要提前半年。
考量“領導人訂單”,不能光看是賠還是賺,因為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反倒是從公布的訂單金額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兩國的關系是親密還是生疏。
1 1965年周恩來訪問伊拉克。總統阿卜杜勒·阿里夫表示伊拉克椰棗銷售困難,影響其經濟發展,盡管中國人并沒有食用椰棗的傳統,周恩來還是同意破例進口3萬噸。
2 奧朗德訪華,同機而來的還有由60多位法國企業家組織的龐大代表團。除了公布的“領導人訂單”外,這些企業家還同中國各家企業簽署了各種合作協議,總金額無法具體估計。
3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中美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設計清潔能源和航天等領域。
4 2011年,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華,本來想簽署共同開發東海油氣資源的協議,還計劃把讓中國放開震后進口日本食品及農產品的限制。然而根據媒體報道,這次訪華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野田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