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別叫我‘汽車’或是‘幾只輪子’,我是奈特工業2000號。”是誰如此霸氣?看來我們得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那部熱門美劇——《霹靂游俠》,里面有輛幾乎每個人都曾夢想得到的車——基特。它會講話、會思考,當然也會真正的無人駕駛。
人們總是展開無窮的想象,希望我們的汽車能夠更加全面和智能。
問世一百多年的汽車行業,正面臨著新一代技術的沖擊。沖擊不僅來自于新能源技術,更來自于日新月異的人機互動。
掘金無人駕駛
早在1939年的紐約世博會上,通用汽車就在“未來奇觀”展館中展示了一款電動無人駕駛汽車,它由鑲嵌在道路上的閉合電路提供動力,并可以用無線電進行控制。現在看來,盡管技術了無新意,但這畢竟是展示了無人駕駛的概念。
時至今日,無人駕駛走向市場,似乎漸行漸近。
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計劃從2010年開始,算是這一行業的先行者。目前,它的無人駕駛汽車已在美國數州獲得了上路測試許可。近日,谷歌更是傳出消息,要建立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的士系統,客戶定好上下車地點和時間,無人駕駛車輛會在預定時間內接送。
此外,谷歌也在積極地尋找“戰友”,有消息稱,德國汽車零配件商大陸集團已接近同意與谷歌和IBM達成合作,就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系統組建聯盟。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曾表示谷歌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無人駕駛汽車推向市場。
電動汽車Tesla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與生活方式, Tesla公司總裁Elon Musk不久前又將目光投向了目前大熱的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揚言三年內推出無人駕駛汽車。此前,他還在上面發布了“英雄帖”,表示任何對Tesla這個項目有興趣的工程師都可以通過郵箱聯系他們。據介紹,未來Tesla的產品Model S中都將使用這個無人駕駛技術。
一個是互聯網巨擘,一個是電動汽車新秀,這場盛宴又怎能缺了傳統汽車廠商?
包括通用、奔馳、寶馬、大眾、奧迪、沃爾沃、日產等在內的多個著名汽車企業都進行了無人駕駛測試實驗,期望在未來10年內實現無人駕駛車輛量產。第一款量產的無人駕駛車最終出自哪個品牌旗下,各廠家似乎也是暗自較勁,勢在必得。
今年1月,豐田雷克薩斯在CES(消費電子展)上展出了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6月,沃爾沃集團宣布,將在2014年量產全球第一輛自動駕駛技術汽車;8月,日產表示,將在2020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奔馳也計劃于2020年量產上市……甚至連國內的廠商都不甘落后,比亞迪在此前接受網易科技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跟北京理工大學一起做無人駕駛的研發,“很快就能看到從北京開到深圳的無人駕駛汽車”。眾車企都在為未來“畫餅”。
非但如此,國外知名打車服務Uber表示自己將從谷歌購買 2500 輛無人駕駛汽車。按照雙方達成的合作協議,Uber會將自己的運輸服務數據共享給谷歌使用,后者則希望能夠通過此舉進一步優化無人駕駛汽車的路徑算法。看來無人駕駛叫車服務也應聲而起。
有人期待,有人唱衰
無人駕駛汽車靠譜嗎?
談笑有導航,往來皆智能。對于不會開車的人來說,無人駕駛莫過于天大的福音,終于可以實現開車夢。而且,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年約有120萬人死于人為的交通事故,其中大部分是由司機疲勞、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而對于無人駕駛汽車,計算機接手駕駛員則可以有效避免司機由于行為異常引發的事故。此外,無人駕駛汽車的反應靈敏度也大大優于人類司機。當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剎車時,機器的反應速度可以達到40毫秒,而人類最快也要500毫秒。
谷歌方面不止一次地強調過其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并表示,人工控制汽車的效率相對低下,自動駕駛汽車能夠更好地利用道路,減少停車場的大小。因為它們能夠比人類更加精準地停到車位上,并且能有效減少由于人為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和道路擁堵。而且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也發布報告指出,無人駕駛汽車通過精密的通信傳感器,更為安全高效。無人駕駛汽車各行其道,既有助于減少交通擁堵,也可增加行車效率。
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說到,無人駕駛時代,你將很難再在路面上看到交警,甚至路面紅綠燈、路標等也將基于無人駕駛統一控制平臺實現電子化,從而節省了公共交通支出。
IEEE甚至大膽預測,到2040年,全球上路的汽車總量中,75%將會是無人駕駛汽車。
好處頗多,但走向普適還必須邁過幾道檻。
買一輛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需要多少錢?谷歌從未回答過這個問題。但有估算稱,每一輛谷歌試驗車的成本超過30萬美元,這意味著它的成本超過了法拉利,難免讓人望而卻步。故如此價位恐令其難以普及。而成本過高也是無人駕駛汽車普遍存在的問題。
無人駕駛汽車并不存在多少技術障礙,真正的問題在于配套的保險責任與監管措施。有行業咨詢師指出:“行業共識是,無人駕駛汽車將在2020年上市,但仍然存在重大障礙。這些障礙并非技術問題。現今的計算能力和軟件意味著高端圖像處理和傳感器融合技術已經做好的生產準備,真正需要再推向市場前解決得是責任和立法。”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責任由誰來負?是汽車制造商還是無人駕駛系統供應商?或者是負責交通維護的政府機構?
更有看法是,消費者不會買賬。美國TE公司近日公布了一項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的調查結果。據對1000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消費者尚未接受無人駕駛汽車理念。看來消費者還是不愿放棄汽車控制權。
總的來說,前景樂觀局限大,走向商業化還需時日。但這個時間到底有多漫長,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大面積推廣,什么時候才能規模化?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
智慧的終點
事實上,無人駕駛汽車也僅僅是未來智能汽車的一部分。智能汽車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系統,是車聯網、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的融合。智能汽車考驗的不僅僅是汽車工程師的智慧,更是IT產業新的博弈道場,開啟移動物聯網的新藍海。
也許未來的汽車產業,一輛車所能承載的智慧絕不亞于《霹靂游俠》中的基特。你再也不用費力去考取駕照,只要將一切交給電腦就可以順利到達目的地,整個行程還會享受到汽車“體貼”的服務,當然可能還會有想象不到的先進之處。
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的話,那么汽車真的就不能再叫做“汽車”了,我們還是應該回歸它最本質的翻譯Auto——自動車或者該起個新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