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不到的從來矜貴,雖然民營銀行牌照仍然高懸半空,但大好錢景已令股市先行,領頭羊蘇寧云商的股價已經從今年6月25日的4.56元漲至10月10日最高14.33元,10月11日收市也達13.51元,短短4個月不到,已經大漲2倍。而在香港上市的騰訊,也因此于10月8日創下了上市以來新高——426港元。
滬深兩市“民營銀行”概念股更是多達27只,從行業上來看,制造業占了大頭(14家),其中又以紡織服裝業最多(多達6家),其次是批發零售業(5家)和房地產業(4家),還有高速公路、醫藥、運輸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除了這些上市公司,溫州商會被人戲稱“阿貓阿狗都來開銀行”。
雖是戲言,但連騰訊這樣的民營大公司尚且如此,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銀行業的多年壟斷地位是如何深入人心,而前中國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副主任、現任民生電商(籌建中)總經理的尹龍更是直指“銀行是一個技術活,不是說我不經過專業培訓,從市場上隨便招來一堆人就可以做銀行的。”
而某電視臺所做的調查也顯示,許多市民表示,不會把錢存入民營銀行,國人在痛恨國有銀行業的暴利低質低效服務的同時,卻對有可能促進銀行業變革的新加入者嗤之以鼻,這真是一種奇怪的態度。
中國銀行牌照之所以如此被“神圣化”,與長期以來有國家信用的隱性擔保有關,絕大部分國人相信,不管是國有五大行,還是村鎮銀行,都不會讓他們的儲蓄血本無歸。但是將與開放民營銀行牌照同時實施的存款保險制度,已經意味著今后銀行將逐步褪去“國家信用”的光環,回歸企業的本來面目。既然這樣民營與否有何分別?更何況,公眾不了解的是,目前在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中民生、平安、浙商、恒豐早已是民營的身份。
當然尹龍的話也沒有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銀行業面臨著更嚴厲的監管的同時,又要面對不斷開放的環境、利率的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的挑戰,自然需要更為高超的風險管理技術。
不過,對于那些有志于開辦民營銀行的組織來說,雖然主業并非金融,但是大多出自資金密集型行業,又經上市資本運作,早非金融“小白”。
27家民營銀行概念股中,旗下設立小貸或參股小貸的就高達半數之多,擁有金融公司、財務公司和典當行也不在少數;去年溫州金改中傳出成立民營銀行的溫州商會,各省共30家中,成立小貸公司的就達22家;阿里和蘇寧這樣,既有小貸又有第三方支付,更是已經具備了銀行三大功能:存款、結算、貸款中的兩項,離銀行只是一步之遙。
對于銀行而言,風險控制是核心競爭力,這些未來的民營銀行玩家在小貸上顯然已經練兵多日。而且這些出身制造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和電商的企業,自身上下游的產業鏈就足以構成一個穩定的金融生態圈,做“關系型信貸業務”可謂是水到渠成,已有的小貸轉制成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也可以實現平穩過渡。
據了解,在美國開辦一家社區銀行只需300萬美元原始資本,許多社區銀行的股東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或直接就是銀行管理層,相比華爾街,這才是真正的“阿貓阿狗”,相比起來,中國那些進軍銀行的民營上市公司、互聯網巨頭們實在是“高端洋氣上檔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