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的一天,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遠赴美國,準備拜訪Ripple并邀請其創始人克里斯·拉森(Chris Larsen)等人參加即將在北京舉行的“硅谷對話北京”2013互聯網金融創新峰會。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中,與克里斯的交流,成為宜信這次“硅谷創新之旅”中最讓人激動的一次經歷。拉森早在1997年就創辦了E-Loan,開始了互聯網金融創新之路,更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開創了行業的先河。“他的每一次重新上路都帶給我們新的震撼,他的每一次創業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領域。”唐寧對《東方企業家》表示,聽拉森娓娓道來,他從中看到拉森對開放、平等、普惠、協作、共享、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精神的信仰和實踐。
而7年來,宜信人正是按照拉森的思路,一步步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耕耘,最終“加冕”全球P2P業務之王。
7年打造宜信成功學
2006年的唐寧曾住在北京清華大學附近,他看見很多學生沒有錢去上培訓班,便伸出援手借款,從借出幾十元、幾百元開始,這“借款”的生意,一做7年。
“對于這些最優秀的學生,我很想知道如果我借錢給他們學習,他們學成之后會不會講信用,還我錢”,早年的唐寧曾從事教育工作,之后留學美國,進入金融行業工作。從華爾街工作多年回國后,唐寧轉做天使投資,因為自己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所以當時很多投資放在教育行業。
“后來這些學生培訓畢業后,都找到了工作,也都還了錢,我有了一些信心”,漸漸地,唐寧的一些投資伙伴,還有他所投資的教育機構的一些教師,對唐寧的有償借款試驗也有了興趣,希望把這些學生的債權轉讓給他們,因為這樣可以省去投資人遠程跑過去和學生簽約的麻煩。當時也提供雙方面對面簽約的模式,但幾乎所有的出借人都嫌麻煩,浪費時間。
最初的信息和服務撮合模式,就這樣慢慢形成。
既方便借款人,可以很快獲得資金,又方便出借人,省去與借款人直接對接的手續。出借人和借款人都不再需要長時間的等待,這樣的方式在市場檢驗中受到了歡迎,成為一段時間交易的主要方式。
這似乎便是最早的宜信。
7年后的唐寧,也不曾想到宜信去年一年的借款促成服務就達到數百億元規模,這家企業如今服務著數十萬小微企業主和大眾富裕階層。如今,宜信已擁有全球最大的P2P業務,體量和員工人數遠遠超過美國的Lending Club。
在接受《東方企業家》專訪時,唐寧形象地將宜信核心競爭形容為普惠金融和財富管理“兩條腿走路”,這個策略,唐寧將業務分成兩個方向:
宜信普惠為個人客戶推薦廣泛的借款資金來源渠道,進行合理全面的財務規劃,量身設計最優的借款解決方案。
宜信財富以客戶的理財需求為基礎,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家庭結構等因素量身定制理財規劃。
讓沒有“信用”的人有信用
陳靜是一位在北京開服裝店的女士,想囤一批看好的冬款服裝,并且在網店同步銷售,缺少一筆5萬元的周轉資金,資金需求為一年,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抵押物。銀行肯定不會給他放款,因為沒有抵押物,而小額貸款公司,其放貸下限一般是30萬元。
沒有足夠穩定的收入證明,信用卡的額度受限,陳靜在朋友的介紹后,登錄了宜信網站。要想獲得資金,陳靜首先要在宜信的網上平臺提交六個有效聯系人、六個月的銀行流水賬單,并申請一筆貸款,希望它對自己的資質進行審核。
隨后宜信普惠金融的信用審核人員來到她的服裝店進行盤點,根據所在公司的注冊資本和個人信用狀況,宜信會確定不同的服務費用。在信用審核通過之后,陳靜就可以獲得這筆貸款。
與最初被幫助的學生一樣,宜信普惠金融,面向的是過去未被傳統金融覆蓋的人群,如小微企業主、兼職創業的工薪族、參加創業的大學畢業生和經濟活躍的農戶——也許沒有貸款記錄、足夠的信用卡記錄,他們在傳統金融機構眼里是沒有“信用”的人。
“宜信主要做的,是為之前沒有得到傳統金融機構覆蓋、沒有辦法獲得資金的用戶建立信用,釋放信用價值,獲取信用資金,并為他們提供培訓等增值服務?!碧茖幰辉購娬{,宜信僅提供咨詢等相關服務,任何交易的達成均由交易雙方決定,交易雙方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宜信不承擔任何擔保責任。
Soho理財網副總經理劉佳棟認為,對于P2P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只做線上的平臺優點是更懂互聯網的語言,資源在互聯網架構的開發和搭建。線下的模式則能更好地進行投資者教育,利于投資者的選擇和分配。
然而,宜信在中國深耕七年,成功的一個關鍵就是唐寧并不拘泥于P2P等概念。而是真正著眼于中國二、三線城市龐大的未被銀行滿足的借款和財富管理服務實際需求。
根據宜信的最新資料,通過宜信平臺借款的壞賬率在2%~3%,中國對五大銀行的壞賬率要求則是不高于5%。從數字上看,這符合宜信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郭震洲博士的“即使沒有信用記錄,但中國人大部分信用風險是好的,就要看你怎樣去挖掘和甄別”的說法。
絕招是風控
P2P事實上只是當前互聯網金融的諸多形態中的一種。如今,包括百度、阿里巴巴甚至招商銀行等國內著名公司和銀行,均開始對互聯網金融及P2P業務表示出濃厚興趣并涉及其間。
互聯網給予P2P更多的用戶和資源,更快的傳播和更高的效率,但是網貸違約事件也揭露了伴隨這個行業的潛在風險。
與某些惹麻煩“后來者”相比,宜信在七年時間內,則十分穩健,到底是什么原因打造了如今宜信全球第一大P2P業務的成功呢?
在巨大的市場機遇和風險混雜的形勢下,唐寧認為,完善的風險全面管理體系應該由四個部分組成:公司應對開發和使用統一的風險測量工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應有完備的歷史數據和信息系統;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的程序、流程和標準;擁有高素質及富有經驗的風險管理團隊。
“我們在呼吁從業者需品德高尚,自律的同時,也一直在堅持做投資者教育和客戶的信用教育。對投資者而言,選擇投資的平臺,要看平臺的歷史,看平臺的規模和過往業績。一切從實踐出發。對于客戶而言,要珍惜自己的信用,信用是有價值的?!碧茖帉Α稏|方企業家》表示。
從成立之初起,宜信就嚴格進行風險管理,打造了一個系統的風險防控體系。這一整套信用評估體系,把美國成熟的技術、流程、模式拿過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宜信建立了一支由幾百人組成的信用管理團隊,其中包括了眾多在摩根大通、美洲銀行等工作多年的資深信用風險管理專家加盟。
這支風控精英團隊的領頭人,正是來自曾就職于美國美洲銀行的風控專家郭震洲博士。在接受《東方企業家》專訪時,郭震洲解釋,“風險控制最重要的是體系化的建設,而不是單純某一個指標”,分散風險包括工作性質、收入、風險估值、戶籍、資產等等信息的分散,同時公司設定區域的風險敞口,如果某個地區被認為民間借款太活躍,風控體系會隨之相應調整。
另一方面,在中國操作風險比較高,國外則是信用風險較高。
“國外可以完全依賴評分,但是結合中國國情,更加需要規范的是操作,做到百分百電話核查、一線員工增加反欺詐能力等?!?/p>
唐寧認為,宜信普惠金融擁有更加主動、更加細致的審核辦法,最大程度上降低放款風險是宜信的最核心競爭力。
而作為平臺,宜信推出風險還款金,與客戶風險共擔?!暗扔谡f我們拿出服務費之中的一部分,來作為第一道風險防線,我們補了出借人的一部分風險,是2%”,唐寧說,但從7年前的嘗試到現在,宜信服務的客戶誠信度很高,其實證明了市場應該對中國借款人有信心。
面對來自宜信的競爭,一直滿足于服務大中城市傳統優質客戶的銀行軍團也終于放下身段,小心翼翼地試水著新金融。
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與傳統金融業之間的關系與未來。唐寧并不認為宜信所做的事情,是在顛覆銀行。他表示:“互聯網并不會顛覆傳統金融,跟銀行更多是合作關系?!?/p>
經過7年的默默耕耘,唐寧對宜信沒有提出更新的要求,他反復強調的關鍵詞依舊是那兩個字——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