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次問卷調查旨在研究18~35歲群體對老年生活的預期、影響老年預期的因素,以及當前行為選擇中考慮養老因素的程度。調查發現,對經濟、社會發展越有信心的受訪者,對自己老年生活幸福程度的預期越高;養老制度和老年產業發展也對老年生活預期有正向影響;人們在就業、移民等方面考慮養老因素的程度顯著地受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預期等因素的影響。應著力解決養老體系存在的問題,緩解公眾的養老焦慮,提升長線信心。
關鍵詞 老年預期 養老制度 老年精神文化 量表
10月21日。在陽光下,
世界之音變得沉寂和稀少。
——卡夫卡:《第三本八開本筆記》(1917)
每個人都知道,凡在競爭中落后的人都會跌倒而無人照看;而過了四十歲的人則意識到,這個世界不再需要他。的確,我們有社會福利機構,有社會保險體系,有能存錢的銀行,等等。但是,公共機構的幫助及私人的慈善事業所能提供的一切,愈來愈低于那被看作體面的生活水準。
——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1930)
老去,是每個人的歸宿,也是每個人心底難以回避的無助。即使是活得快樂光鮮的年輕人,若想到自己在年老時有可能忍受凄涼和孤獨,難免會感到一絲可怕和無奈;而那些在年輕時生活得不好,因此,在“天倫之樂”方面有著更多焦慮的人,如果感到變數太大,甚至看不到什么希望,恐怕會更加悲觀。歷史上有許多名言都在勸導人們不要害怕衰老,其中最生動的也許要數羅素的話了:“個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最開始,水流細小,拘束于窄小的河岸中,充滿激情地越過巖石和瀑布。慢慢地,河流會變寬,河岸不斷向兩旁退去,水流變得更平靜,并且最終會無聲無息地融入大海,毫無痛苦地失去個體的存在。能夠這樣看待生活的老年人將不會因對死亡的恐懼而感到痛苦,因為他知道,那些對他來說重要的事物將繼續存在。”
然而,很難說這種“老年心靈雞湯”到底有多大的安慰作用;或者即使能對現在的老年人有所觸動,也未必能讓未來的老年人——受技術和文化的快速變革和消費主義價值觀影響的當代年輕人——感到不那19cedc402b8bf892698e1bad8f4a45a8么焦慮。
正如我們的調查結果所顯示的那樣,人們對老年生活的預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衰老本身的看法。畢竟,衰老意味著活力喪失,華麗褪去,特別是意味著生命接近尾聲。對于人這種并非永恒的存在者來說,衰老確實是個重大的問題,以至于人們要么硬著頭皮面對和籌劃,要么選擇回避,讓與衰老沾邊的東西都貌似從眼前消失。除了個人,人類社會也為解決養老問題和緩解衰老焦慮做出了各種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文明,也許就意味著使這個走向終結的過程盡量看起來不那么可怕。
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延遲退休政策或將出臺、各地養老金面臨壓力等消息不斷傳出,盡管并不確鑿,卻往往能在網絡上引起強烈反響……大眾普遍焦慮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終究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一方面,了解青年人對老年生活的預期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動,可以為老年政策、退休政策或經濟政策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了解公眾的危機感及其制度上的根源,能夠及時地把握社會心態和青年群體的長線信心狀況。
本次調查由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實施,從2013年6月25日開始,至2013年7月15日截止,調查對象為18~35歲的人群,共回收有效問卷1213份。調查問卷包括公眾對晚年生活的預期、可能影響公眾晚年生活預期的因素、當前行為選擇中的養老考慮、人口統計學變量等四個部分。其中,公眾晚年生活預期部分擬設計量表,因此調查分兩部分進行,以便對此量表進行預試,檢驗量表設計的可靠程度。
晚景預期量表的制作
我們請三名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擬定了生活預期量表的初始題庫(見表1),用來衡量年輕人群對其老年生活預期的樂觀或悲觀程度。選項為李克特5級量表,要求受訪者選擇對題項所描述想法的認同度(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判斷所描述內容發生的可能性(一定會這樣——根本不可能),或問答其他問題。
樣本被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進行EFA(200份問卷)和CFA(100份問卷)。對EFA組進行項目分析,所有題項與總分的相關性均大于0.45。量表的KMO值為0.831,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小于0.001,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在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且限定提取兩個公因子時,累積解釋方差達50.78%,但題項11的共同度小于0.4,故將其刪除。在第二次分析中,兩個公因子的累積解釋率達到52.60%。量表的12個題項被分為兩個維度,我們將第一維度定義為“社會生活預期”,包括生活豐富充實度、人際關系、婚姻愛情關系、物質生活水平、被照料程度等方面;第二維度命名為“個體狀態預期”,包括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身體機能、相貌、生活動力、思想觀念等方面的預測。
取另一部分樣本進行CFA,兩個公因子的累積解釋率為56.92%,達到了社會科學領域中解釋率需要在50%以上的要求。對量表進行可靠性分析,Cronbach的α系數值為0.832,可見量表的信度較好。每個題項在相關公因子上的載荷均大于0.4(見表2)。
青年人晚景預期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們用最佳尺度回歸分析各項觀念變量和人口統計學變量對受訪者晚景預期的影響程度(見表3)。在模型1中,我們先納入性別、年齡、學歷、戶籍等人口統計學變量,并將因變量設為數字級別。結果顯示多數變量的影響不顯著。在模型2中,我們僅將觀念變量作為名義變量納入,結果顯示各變量對老年生活預期均有顯著影響。模型3納入了全部變量,全部觀念變量的影響和部分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影響顯著。但是根據標準化系數和相關系數計算出的自變量重要程度(見圖1)顯示,人口統計學變量的重要性普遍較低;且將其納入模型后,R方僅提高了0.02。在后續的方差分析和線性回歸中,上述由最佳尺度回歸所得到的結果多數得到了驗證。另外,當把量表中的個體狀態預期和社會生活預期兩個維度分別作為因變量時(見表4),會發現兩維度受各因素影響的程度略有不同。
對經濟社會發展前景的樂觀程度影響對老年生活的預期。影響老年生活幸福感預期的首要因素是人們對于衰老本身的看法。除此之外,對經濟狀況的預期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18~35歲受訪者對于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越有信心,其養老預期越偏向樂觀(Beta=0.184)。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經濟預期對個體生活狀態預期有較大影響。顯然,在人們心中,老年生活是否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與整體經濟水平相關的個體物質生活水平決定的。另外,對于中國社會未來穩定程度的看法與養老預期呈正向相關(Beta=0.15),并且主要是與社會生活預期這一維度有關。可見,那些猜測中國未來社會不確定性增加、且自身安全感較低的人,更可能對老年生活持悲觀態度。
對養老制度和產業發展是否樂觀對晚年生活預期有重要影響。青年群體對于未來老年人娛樂產業發展程度的預期,對老年生活預期有較大影響(Beta=0.24),且其影響的重要性大于對經濟社會發展前景的樂觀程度。對此可以做如下解釋:首先,老年人娛樂產業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集中體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對后者的預期;其次,在人們看來,生活樂趣逐漸成為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第三,當前主要偏向年輕群體的主流文化,使得人們對于老年人可能缺少合適的文化產品有了更多擔憂。另外,對養老保障制度的預期也有一定影響力(Beta=0.16),而且這種影響尤其體現在社會生活預期的維度上。
我們曾預測,相比其他因素,受訪者對醫療體系的看法(對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信心)會更顯著地影響公眾的晚景預期。然而,在模型中,其回歸系數較低(Beta=0.10)。
養老預期似乎不受人口統計學特征影響。按照分析前的假設,消費水平較高群體、學歷較高群體、男性、較年輕群體,其養老預期應較高。但結果顯示,這些因素的影響并不顯著,或雖顯著,但重要性較低。對此可以有以下解釋:公眾的養老預期受各種各樣觀念的影響,而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并不能被模型中的變量所反映;或者說,對衰老的憂慮超越了物質資源掌握能力的差距,養老焦慮普遍存在,即使是高學歷、高收入、或具有其它社會優勢的人也無法避免。
行為選擇中的養老因素
我們曾設想,人們在就業、婚戀、移民等方面選擇時是否會考慮養老因素,可能與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評價,以及人口統計學變量有關。為驗證該假設,我們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進行分析。因變量為在某一方面做出選擇時,是否會考慮養老因素;自變量包括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養老保障制度、醫療制度、老年護理和老年娛樂產業的信心(均作為連續變量),以及性別、年齡、學歷、月消費變量(均作為分類變量)。
對社會穩定的信心程度影響著人們在就業選擇中考慮養老問題的程度。在模型中,“社會穩定”題項的Sig值為0.029,Exp(B)值,即OR值為1.51。如果將OR值近似地看作RR值,則可以說,對社會穩定的信心每增加一個單位,在就業時考慮養老因素的可能性就變為上一水平的1.51倍。這與我們的假設完全相反,但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職業而獲取的養老福利、工作崗位的持久性等是影響老年生活的因素,這其中,尤以養老福利最為重要。當下的養老福利方面的承諾能否在未來得到落實,除了雇主的穩定性、持久性和可靠性之外,社會穩定也是很重要一個因素,突發事件、制度變遷等社會動蕩會妨礙雇主兌現對員工的養老福利承諾。因此,在擇業時考慮養老福利的人,似乎也是對未來長時間的社會穩定有信心的人。
對經濟發展、老年護理產業的信心程度影響為養老而移民的傾向。經濟發展信心對移民養老傾向的Exp(B)值為0.48,老年護理產業發展信心的Exp(B)值為0.28,意味著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越有信心、對未來中國老年護理產業的發展完善越樂觀,為養老而移民的可能性就越低。反之,對經濟發展和老年護理產業發展信心越低的人群,越有可能選擇移民養老。選擇其他國家定居并度過晚年,其吸引力主要來自于國外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完善的養老體系等因素。因此,對未來經濟發展水平和商業化老年護理產業不夠有信心的人,更傾向于選擇移民養老。另外,學歷對移民養老的選擇傾向也有顯著的影響,以“碩士或博士”為參考項,“大專、中專、技校、高中及以下”的Exp(B)值為0.19,“本科”的Exp(B)值為0.25,換言之,學歷越高,選擇移民養老的可能性越高。
結論和建議:如何更輕松地老去
年輕群體大多剛開始工作或工作不久,經歷了就業的殘酷競爭,開始獨自生活,甚至已經承擔起了組建、維護家庭的重任。與年長者相比,他們事業尚未取得顯著成就,收入相對較少,未來的不確定性較多。而與年少者相比,他們已經離開父母的蔭庇,開始獨立承擔生活的壓力,經歷了工作、愛情、生活等諸方面的考驗;在精神上度過了青春時期的吶喊與迷惘,逐漸趨向現實。這一群體與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一起成長,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父輩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逐漸不再適用。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大量學生進入了大學校園,但也帶來了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養老、醫療制度的不完善,也使18~35歲這一群體未來的老年生活面臨著種種不確定性。
養老焦慮恐將長期存在。當現在的這批年輕人步入老年,誰來照顧他們?“政府來養老”和“養老不能靠政府”這兩種聲音到底哪一種正確?在養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保障力度尚不充分,且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快的情況下,養老焦慮恐怕會逐漸加深。總的來看,假如人均養老資源(資金、基礎設施、政策支持等)長期匱乏,并且缺少科學合理的資源分配機制的話,養老公平問題恐怕會越來越尖銳。
從制度上消除公眾的養老顧慮,解決養老保障體系、醫療體系存在的問題。醫療資源不均、“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直是中國醫療體系難以解決的痼疾。本次調查發現,對養老保障制度和醫療制度的信心會顯著影響青年人的晚景預期。因此,應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公眾對社保體系的信心,解決公眾對養老制度的后顧之憂。特別是,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與普通職工在養老保障上的福利差別是當前社保體系受爭議的焦點。在本次調查的另一部分,我們問及受訪者“在我國,與其他人相比,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能享受更多的養老福利,您對此怎么看”。回答“非常不公平”和“比較不公平”的人分別占22.0%和44.7%;回答“比較公平”和“完全公平”的分別占30.9%和2.4%。可見,多數受訪者感到雙軌制的福利差別不公平。另外,調查顯示,學歷較高人群更加有可能因為養老考慮而移民國外。看來,解決當前養老體系存在的問題,不僅是緩解民眾養老焦慮的需要,似乎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層次人才流失。
謹防老年人精神文化荒漠化。盡管中國有敬老愛老的傳統,但是似乎人們對老年人的文化世界關注不多,仿佛老年人就應該在低強度、低消費,或是懷舊的活動中尋找幾許歡樂。現在,有大量老年人都是通過看電視、打麻將、廣場歌舞等活動找樂子或打發時間的。或許年輕人在感到這些老年人的生活索然無味的同時,也不禁會想象自己的老年會如何度過,因此更感到憂慮。而在西方,盡管主流文化以滿足年輕人的需要為主,但是老年人的生活條件整體較高,并且有條件參與更多的公共活動,享受更多專為老年人這一細分市場準備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種種精神文化需要。雖然我們現在遠不需要為年輕群體在未來的老年生活擔憂,但“受訪者的老年生活預期受老年娛樂產業水平預期的影響”這一調查結果確實應該引發我們對當下老年人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反思。一方面,政府應為老年文化休閑創造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老年人市場前景廣闊,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應引發市場更多關注。(執筆:董惠敏、顧智錦)
責 編∕楊昀赟
On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2013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How Chinese Young People Expect of Their Old-age Life
Survey Centre of People's Tribune
Abstract: This survey is designed to study how the group of people aged between 18 and 35 years old expect their life will be like when they get ol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more confident the respondents are abo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higher their expectation of happiness in their later years; the pension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age industry also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expectation; the degree to which people rely on employment and emigration to support their old-age life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ir expect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ension system, ease people's anxiety over their life in later years and increase their long-term confidence.
Keywords: expected old-age life, pension system,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elderly,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