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河山位于邢臺市的西部,距市區65公里。旅行當天,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充足的水分為天河山罩上了一層白色的外衣。遙遙遠望,天河山被云霧籠罩著,薄霧下的那一片片白色,看上去軟軟的、柔柔的,素雅的如帛紗一般;雨中的空氣清新如澈,夾雜著花草馥郁的芳香,做一個深呼吸,肺就像濾過一樣,一路的疲勞頓消。
天河山,也叫“愛情山”,這里到處有牛郎織女的名字。廟有織女廟、圣母廟,莊是牛郎莊,谷是情人谷,橋是鵲橋,每處景點都和這個美麗傷感的傳說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傳說天河山是牛郎的家鄉,也是織女下凡的地方,因此在這里千古流傳著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讓這里的山水蒙上厚厚的“愛情文化”,浪漫而又美好;再加上文人們“此景只應天上有,不知因何落人間”的詩句渲染,更給人留下無限的暇思。這里的山是雄奇的,也是險峻的。抬頭仰望,山和山形成天然的各種形狀,有的像是海中巨輪,有的像是起伏的彩錦,也有的像巨龍飛舞。走著走著,天公作美,竟然放晴了,大家興致倍增,步履也輕快起來。走進景區不遠,便看到一池清湖,那是天河湖;沿著天河湖的水源我們一直往上走,經過“愛情廣場”就到了山下。
我們先是到了一個山谷,山谷里流淌著清澈的山泉,旁邊的山腰上修著一條窄窄的棧道,只容一人行走,有的地方還必須側身才能通過。上山的游人都是小心翼翼,弓著腰,有點像“蜘蛛人”攀巖;還有的地方比較陡峭,雖然攀起來有點驚險,卻也為登山增添無窮樂趣。山谷里的空氣濕潤極了,深吸一口氣,全身上下都透著舒爽。
這里有一處景叫“珍珠泉”,傳說王母在此畫下銀河后,河蚌仙子為牛郎織女這對苦戀人鳴不平,卻被王母打進銀河的泥沙之中。她始終不服氣,不論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總在抱怨說:“王母娘娘好糊涂,王母娘娘好糊涂。”每說一句,水里就冒出一串珍珠般的泡泡,無數個珍珠般的泡泡,形成了現在的珍珠泉。再向前有幾個水潭,學名叫“鍋穴”,因其形極似當地百姓家用的甕,故當地人稱其為石甕,這是傳說中織女和仙女姐姐們洗浴的地方。實際上,它是由于雨水令河谷中的水流量增加,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游流動,當石塊遇上河床上的巖石凹處無法前進時,被水流帶動而打轉,經過漫長的歲月,將原來的巖石凹處漸漸打磨成一個鍋狀的石穴而形成的。此處是獨特的山峽河流,又在非常堅硬的變質石英砂巖上,形成十分不易。人們常說:水滴石穿,柔能克剛。老子有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說: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戰勝天下最堅硬的東西。鍋穴,便是此道理。
從鍋穴攀越而出,一路聽著山泉的叮咚聲,歡快中已到了山神廟。山神廟正是整個景區的中心,據說牽著戀人的手從摩訶鏡前走過,或是在山神廟上炷香,便可消災祛病,長長久久。這里有為織女修建的廟宇、供游人休息的涼亭以及“牛郎莊飯莊”這樣的供餐點,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工用石頭搭成的牛郎織女像,牛郎的身邊還有一雙年幼兒女的石像,他們的頭像栩栩如生,好像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故事。石像建在牛郎莊和織女廟之間的一座山峰上,中間相隔了一條長長的棧道,倆人深情地相望著,不禁讓人想起“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的詩句,牛郎和織女一年相守,換來一次的相見,天長地久,年年如此。回味昔日的民間傳說,感慨世間萬千情緣,這份執著令人感動。
牛郎莊是牛郎的故里,神仙眷侶愛情的圣地。據說那幾間簡陋古樸的草屋,是牛郎織女的家。陳設雖然簡陋,卻曾經盛滿牛郎織女一家人的歡笑、溫馨。我覺得值得人們品咂的還是他們淳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間生活,雖然平凡,卻最是珍貴。
順著崎嶇的山路往上走,路的兩旁枝林繁茂;特別是雨后,滿目的綠色都呈現出勃勃生機,山野花更是爭相爛漫,把個山林裝扮得異常絢麗。我們盡情地按著快門,一路說笑,好不愜意!大約有兩個小時的行程,我們終于到達了夫子嶺。登上夫子嶺,主峰就在眼前了。夫子嶺上有一個涼亭,坐在這里,往遠望去,山間的花草,一簇簇一朵朵,白的如霜似雪,黃的嬌艷華貴,云蒸霧靄中,盡情綻放,讓天河山整個兒歡騰起來,迸發無限魅力。置身于此,我們的心也沸騰了,竟忘了年齡,也像少年般歡跑起來。
繼續往上終于到達最高峰——圣母廟。在山下時,從路線圖上看到“云頂草原”這個景點,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來到這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里有好大一塊平地,平地上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頗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景象,因而得名“云頂草原”,由于“草原”的周圍是蒼翠的松林,固又稱之為“松林草原”。相傳,牛郎小時候就曾趕著牛在這里放牧,所以,站在這里會讓你浮想聯翩,回想起那些與愛情相關聯的美麗傳說。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