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如果小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進而長知識增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興趣;鼓勵;直觀
一、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用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一個故事、一個問題或一個游戲等,把學生帶入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中,從而為學生創造一種能融入感情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我在教學“年、月、日”這一內容時,上課一開始我向大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剛的爸爸今年剛過完他的第8個生日,你知道他今年多大嗎?”全班同學一下子議論開了,在學生急于想知道小剛爸爸為什么只過8個生日時,我向學生出示課題:“年、月、日”,并告訴學生我們學完今天這部分知識后就明白了,于是學生對學習這部分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興趣
疑問是智慧的窗口,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質疑的目的是清除學習中的障礙與疑點,使學生真正學懂會用。通過質疑問難可使學生當堂消化理解教學難點,還可以使困難生及時糾正練習中產生的錯誤,找出原因,使中上等學生開拓思路,發展思維。
我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時,學生理解了試商要先求出除數的近似數,用近似數試商比較快。針對這一方法有的學生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除數是25或26呢?沒有相近的整十數怎么試商比較快呢?聽完之后,我馬上肯定這個問題提得好,并說明這是下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同學現在就能想到,說明他非常愛動腦筋,思維比較超前,并表揚這個同學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老師講的內容,而是積極思考,想到它的特殊性,說明他學習主動、思維敏捷,希望同學們向他學習。教學中,學生只要提出問題,我就會給予肯定,并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里,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題。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意義或非常淺顯時我就會告訴他,像這樣的問題通過剛才的學習已經很明白了,請其他同學給予解答,并說明以后類似這樣的問題就不要再提了,可以提別的問題。這樣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對提問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學得靈活、扎實,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三、利用直觀教學,培養興趣
直觀教學是指把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使用教具或實物形象展示給學生,能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可以達到理解掌握新知,培養學習興趣的目的。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教材中能讓學生做的,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能演示的則演示。例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通過親自對折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來體會什么是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老師拼、擺,聽老師講解獲得的知識要牢固得多,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智力。
四、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興趣
古人云:“授之以魚,只供一飯;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例如,在應用題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解題思路,要使學生知道從哪入手,要求什么—必須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還有什么解法。在求組合圖形面積時,首先要引導學生觀察組合圖形有哪幾種基本圖形,這些基本圖形的面積如何求,再想組合圖形面積如何求。做計算題時,我讓學生按著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方法進行計算。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并在教學中不斷鞏固,使學生遇到每種類型題都有法可依。久而久之,學法得當→成功率高→信心增強→進一步探索→再次成功,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者單位 河南省虞城縣大楊集鎮謝店小學)
編輯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