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不僅可以增強人們的身體素質,它還可以培養人們頑強的拼搏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它與德育有很多的共性,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業。”從毛澤東同志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體育和德育在教學活動中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一、體育教學的特點以及與德育教育的結合
體育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下,通過身體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緊密結合來掌握體育知識、技能,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它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還能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樂意接受并自覺服從規范,讓他們在嚴肅、公平、平等的競技條件下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
體育教學是以練為主的,這種“練”有個人與個人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練習,思想與身體活動十分活躍。比如籃球中的傳球技術,它需要兩個人配合,對此,教師就要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相互協作,使他們自覺地增強團結協作的意識。
體育教學是一項集體活動。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質的活動。我國學校德育大致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質教育包括不怕吃苦、勇敢堅強、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等品質。這些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常常會不自覺地在學生身上顯現出來,教師應當利用時機,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這種自發意識加以引導,使之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穩定品質。
二、體育教學中德育的主要內容和功能
在理論和實踐的學習中,應使學生明確正確的價值觀,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在體育實踐活動中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表現才能的機會。針對體育的特點,應注意培養學生活潑愉快、頑強拼搏、主動迎接困難和挑戰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加強學生人際交往,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可以正確對待個人和集體、成功和失敗,勝不驕、敗不餒,能夠與同學友好相處。
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是受意識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斷發展的獲得過程。學校教育是促進學生認識客觀現實能力迅速而健康發展的主要客觀外因。在教師的主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身心方面的影響能發揮體育運動自身積極的教育功能。
三、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針對體育課結構,進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體育教學是一個包括身體、智力、思想、情感、態度等在內的全面教育。學生通過體育課的學習鍛煉健美的體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應根據每堂課的特點和內容貫穿德育教育的內容。
1.結合課堂常規進行思想教育
課堂常規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師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有重點地把課堂常規的內容和講禮貌、講道德、遵守紀律結合起來,使學生逐步形成遵守規章制度和熱愛集體的思想品質。
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思想性強等特點,由于各個運動項目內容不同,所達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例如,田徑運動能培養頑強、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球類運動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進行,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友愛的思想品質。
3.教師以身作則,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進行體育教學的教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表率作用。蘇聯教育家德烏中斯基說:“教育者個人對青年心靈起影響的那種教育力量是不可能用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意向、任何處分或獎勵方法來代替的。”教師能以身立教成為學生的榜樣。
(二)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把德育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去,也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所要追求的目標。
1.體態暗示法
用體態暗示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普遍的一種方法。在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過程中,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學生心悅誠服。例如,教學中發現某學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時,教師漫步到該生跟前,遞個眼神,擺擺手,以示提醒或制止,這要比中止教學,當眾直呼其名批評教育的效果更好。
2.激勵競爭法
體育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激勵競爭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暫時的勝負,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能經得起失敗的考驗,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因為任何競爭都是有條件的,都必須在規則限定的范圍內進行,否則將受到懲罰,從而增強學生的法紀觀念。
總之,體育教育是將智慧、體質、意志和道德品質融為一體的綜合教育。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教學中要有始有終地堅持德育教育,常抓不懈,使德育滲透成為每個體育教師的自覺行為。通過體育課的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使同學們在學習體育技能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鍛煉,堅持健康第一,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培養獨立進行科學體育鍛煉的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國永.體育教學[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肖煥禹.體育傳播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石梁鎮中心小學)
編輯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