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閱讀教學落腳于提升學生素質,是踐行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符合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的發展方向,也是學生身心發展、人才培養的必然體現。
關鍵詞:閱讀教學;落腳點;素質教育;動因
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在教育目的上,素質教育追求學生素質,即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在這種教學不斷改革的狀態下,閱讀教學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就必須將閱讀教學的落腳點放在提升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上。
一、閱讀教學落腳于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1.素質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涵
2004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扎實推進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納入中小學教育的全過程。黨的十八大還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不但要貫穿于包括閱讀教學在內的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而且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關鍵。
2.閱讀教學落腳于素質教育是課程標準的基本要義
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課程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在實踐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此,將閱讀教學落腳于提升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符合課程評價堅持的育人為本、促進發展的改革方向。
二、閱讀教學對提升學生的素質有明顯的優勢
1.閱讀教學更富人文性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文化不僅包含了人們外在的衣、食、住、行,還包含了人們的內在的心理、意識或者思維活動。閱讀教學中所選擇的經典文本,其內容不僅包含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作者對生活的理性思考,凝結了對社會的認知和感受。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便會受到文化的熏陶,這與數、理、化等課程注重對知識的運用和解題技巧、技能有重要的區別——閱讀教學更富人文性。
2.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素質方面更具“潛”性
閱讀文本所包含的社會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展示了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內容相互交織,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就閱讀教學而言,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社會現象的理性思考,往往不是直白的、直接告訴讀者的,需要讀者在字里行間“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最終“獲得審美體驗”,這個認知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潛在的心理活動過程。我們不妨拿閱讀課程教學與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進行比較考察,思想品德課學習重在基本理論,重在條文規范(這也需要閱讀),更多的是直接要求學生行為、處事該怎么做,更具“顯”性;閱讀教學重在通過優秀文本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學生的良好品德,更具“潛”性。
3.閱讀文本內涵審美價值
就語文課程當中文本的選擇看,所選文本更多體現其文學性,所以更具內涵和審美價值,這也是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或者很少具備的。(1)語言美。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是文學作品描繪美的手段。清新優美的語言給人一種平易、自然、毫不矯作的美的享受,如唐詩宋詞、現當代名家散文,無不展示著作品語言的動人魅力。讀著這些優美的語句,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美感油然而生。(2)真實美。現代著名作家巴金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是自然,是無技巧?!蔽膶W作品題材多種多樣,但不管怎樣,這些題材都必須來自生活,都要求是真實、可靠的。真實的山川河流、真實的風土人情在文本中一一呈現。真實是文學的生命,真實更是一種美。學生在文本中徜徉,感受文本中來自生活的真實美,情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3)意境美。文學作品最可貴的是要有靈魂、有意境,“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國維《人間詞話》)。優秀的作品,不管創作者如何變幻筆墨,喜怒哀樂、人事景物雖是創作者隨心所欲、漫不經心地娓娓道來,個中意境卻渾然天成,給讀者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感受。
三、閱讀教學落腳于提升學生素質的教學實踐
閱讀教學落腳于提升學生素質,那么其教學方式就應有所不同或者更側重于素質教育而非技能教育。試以朱自清先生的《春》(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為例,簡述閱讀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
1.確立課堂閱讀教學的目標
教學目標不同,其教學方法也不同。如果僅為應付考試,那么教學還是傳統的方式,將側重點放在字、詞、句的用法上,放在段落的分析上;如果將教學目標落腳于提升學生的素質,那么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提升素質教育的基礎,引向深入的是如何通過文本閱讀使學生心靈有所啟迪、感悟,思想精神境界以及道德情操有所升華、有所提升等等。這就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備課需將文本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厘清其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情感態度、價值取向以及人生體驗。
2.《春》課堂教學的實施
《春》是一篇富有詩一般意境的著名散文。作者以詩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的畫卷,不但反映了對美的追求,對光明的向往,更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流露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學習該篇美文,相對于提升學生素質,筆者主要著重于欣賞、獲得審美體驗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其他包括字、詞、句等則由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也是一種素質)。教學實施:
(1)美文欣賞
目的是提升學生文學欣賞水平,獲得審美體驗。①《春》的語言美?!芭瓮?,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詩一般的語言引領開篇?!吧嚼蕽櫰饋砹?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語言如流淌的春水,清新優美,平易自然,詩情畫意相融合。文中句式富于變化,或對稱或排比,既流暢又整齊。再加上疊音詞和口語詞的使用,使文章如跳躍的音符,充滿旋律,給人以美的享受。②真實美。這《春》和我們身邊的春天一樣,真實而不虛浮,讓人如同身臨其境。山、水、太陽;桃樹、杏樹、梨樹;小草、繁花、嫩葉;細雨、薄煙、人家;娃娃、姑娘、青年……如此等等,就在我們身邊,給人以真實感、親近感、心里產生真實的美。③意境美。意境是一種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吧嚼蕽櫰饋砹?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绷攘仁當底?,把一個美妙的輪廓勾勒了出來,初升的、紅紅的太陽,柔柔地照在春的山巒上,翠綠的山,顏色一下子變得鮮亮、明快、清爽起來,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也許是冰雪融化了)山腳下小溪(河)水越來越多,漸漸地漲了起來……這種意境美輪美奐!
(2)厘清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閱讀《春》,能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人生體驗,給學生什么啟迪和教育,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也是提升學生內在素養的重要內容。該文在情感態度、思想內涵、價值取向上傳遞給學生的是: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新的生命開始了,未來充滿了活力、希望;春天來了,是播種的時候了,時不我待,不辜負春的美意,積極進取吧。
(3)用心朗讀課文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講解,認真閱讀課文(可配樂朗讀,效果更好)或者聽專業演播人員的朗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從中受到熏陶。
將閱讀教學落腳于提升學生素質,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符合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發展方向;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必然體現;更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州二附中)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