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個光輝的職業,自古以來,教師都充當了“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傳統教師所奉行的大多是“精英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優等生身上。那么,對于后進生我們該怎么辦?讓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家也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因此,新時代的教育目的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之下,教師的職責應該是讓所有學生都能成為筆直的參天大樹,讓所有學生身上都能綻放出美麗的素質教育之花。要得到這樣的教育效果,首要問題就是轉化后進生,我認為,要有效地轉化后進生,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
一、調整心態,正確看待后進生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遺傳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學校環境不同。高中生正處于內心敏感、思想復雜的青春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他們思想還不成熟,社會閱歷不豐富,極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干擾。特別是現在網絡信息迅猛發展,學生更容易接觸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從而在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甚至思想道德方面與其他學生有所差異,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后進生”。但是,對于任何一個班級來說,后進生不可能被“消滅”,只能減少,所以,在面對后進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一種正常、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理智、合理的方法來處理后進生的相關問題。
二、用愛和責任滿足后進生的自尊心理需求
后進生同樣具有上進心、自尊心,甚至更強于其他學生,絕大多數后進生更渴望得到教師和家長的關愛,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給予的往往是“失望、不理睬甚至是歧視”。因此,后進生再以“破罐子破摔”來回應、報復我們,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丁有寬老師指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對待后進生時,我們應特別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關愛的態度,讓他們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我們用愛將學生“俘虜”,學生才會逐步轉化。
三、多溝通交流,對癥下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個學生都各自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習慣、特點,同樣每個后進生的形成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原因。要有效地轉化后進生,需要我們要去了解他們的習性,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交友情況等。只有掌握后進生的有效信息,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與學生、家長甚至他們的朋友交流。
四、改變評價方式,讓學生體驗成功
傳統教育往往以成績或是否調皮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優劣,而后進生在這些方面恰恰有所欠缺。他們在生活、學習上遇到的挫折往往比“優等生”更多,他們仍渴望成功,但是很多情況下事與愿違。因此,我們要勇于開創合理評價學生的方式和途徑,讓后進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把這喜悅轉化為動力,讓他們去創造更大的成功。同時,教師應多去發掘學生身上的“發光點”,讓他們把自己的發光點放大,彌補自己的不足。
五、合理利用團體的力量,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溫暖
后進生轉化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要靠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努力。班級是學生學習、交流的場所,家庭是學生心靈的港灣。不少后進生性格比較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其實,在后進生心里非常渴望能夠融于集體,只是他們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的學習、習慣對班級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所以盡量避免與他人合作、接觸。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多讓后進生參與班級活動,多鼓勵優等生帶動后進生,讓他們體會到集體的溫暖,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是班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然,也要防止后進生抱團,結成小團體來對抗教師,這樣就會對班級管理帶來不良后果。
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不少后進生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轉化他們,我們就要做好長期斗爭的思想準備,在處理相關問題時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應做到“反復—鞏固—再反復—再鞏固”,不斷強化后進生的管理,小步走。一旦學生思想有所轉化,就趁熱打鐵,激發學生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學習和生活。
后進生管理是學生管理的一部分,需要教師多思考、多學習、多創新,只有抓好了后進生管理,才能為素質教育培育出多彩的花朵。
(作者單位 泰州師專附屬實驗中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