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學生也存在一些學科的認識誤區,基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對這類問題進行逐一分析,并提出幾點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效率;興趣
《學記》有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所以回顧自己教過的課,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反思才能與時俱進。
語文作為一門“主課”,無論是在高考,還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現,語文這門課或多或少存在著被忽視的情況。有些學生認為語文再怎么學,也提高不上去,拿不到像理科一樣的高分,還有些認為語文考的大多在課外,課內的可以不聽,只要多做題即可……以上種種對語文的誤解,使得語文教學走入被動的境地。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學生的這些心理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
一、從課堂教學本身分析
由于多年的應試教育,學生從初中開始,對語文的學習只限于知識的記憶,背誦詞、句、篇,并陷入題海戰術以應對中考。對課本基礎知識的反復訓練、記憶,只會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基礎上面也未必有較大的提高。所以當學生進入高中以后,普遍存在語文基礎薄弱、錯字連篇、語法混亂、表意不清、符號亂用等情況。即使通過三年的高中學習,到高三的時候,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諸多基礎知識方面的問題。因此,改變語文的培養模式刻不容緩。
當今的語文課堂都在拼命強調人文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很多教師始終圍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卻忽視了對語文基礎的培養。一堂課下來,學生很多字詞還沒學會,連課文內容都還沒有熟悉,教師便跨過課文,在課文之外做了很多的引申和分析,輕視文本,輕視語文基礎,使得語文教學如同在云里霧里一般讓人摸不透。
許多教師喜歡用動畫、幻燈片、朗讀錄音等方式代替學生朗讀、分析,不注重教師和學生的親身誦讀,不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美文中的語言運用。學生看看動畫和幻燈片,聽聽音樂,談談感想,貌似整堂課很熱鬧,但是教學結束后,如過眼煙云一般,對課文內容依舊一知半解。語文,即語言文字,脫離了語言文字這個教學中心,學生缺乏在語言表達、情感認知上的訓練,語文課就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義,最后造成熱鬧有余而效果不佳的局面。
在課堂活動上,出現了兩種比較極端的現象。一種是存在了多年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成了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聽,互動情況較少。教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這種傳統模式近年來一直受人詬病,它不僅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也束縛了其思維。而另外一種與之相對的則是“散養型”模式。教師采取分組討論或交流感情等形式,把話語權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只是作為一名旁觀者,過分高估了學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整節課過于放任自流,從而走入了另一種極端。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無法有效地掌握知識,這種“散養型”模式高估了學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課堂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浮于表面,反而連課堂的活動能力都難以糾正,這屬于課堂的無效行為。
二、從學生的角度分析
語文的初級目標是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高級目標是學會從文字中體會情感和表達情感。這些目標要求學生必須在字詞識記、文章閱讀、語言訓練、寫作方面有一定的積累。這種積累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個月,而是一種長期的、不間斷的積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但是,目前大多數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認識不清,認為聽聽課、做做練習,就能提高語文水平,而忽視生活體驗積累、經典著作閱讀、寫作,沒有耐心,且懶于行動。以這樣的認知和態度去學習語文,結果可想而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話道出了語文與生活關系的真諦。語文不限于課本,語文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所以,近年來的語文高考題材料大多數都來自課外,如,時下的熱點新聞、議題、現象等。就是這個原因,讓許多學生把課本拋之腦后,反而更重視復習資料。殊不知,課本才是高考試題的“源頭”,葉圣陶先生就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同時,語文學科的題目設置也側重于理解和表達類的主觀題。比如,閱讀理解和寫作。學生絞盡腦汁組織的答案,往往因為答非所問或者偏題而被全盤否定,在解題上面,獲得的成就感不高,因此失去了學習積極性。學生反而對一些理科科目抱著更大的熱情,這類科目答案客觀透明,更容易獲得較大的成就感,而且精力和時間有短期投入見效就很大。這點和語文學科正好相反,語文需要細水長流的投入,一些閱讀課外名著之類的隱形作業,在高考的壓力下,在漫天的各科練習卷之下,自然被忽視了。
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立一些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模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生動有趣的情境導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舉例來說,在鑒賞柳永的《雨霖鈴》時,筆者先介紹北宋一種頗為流行的風俗“吊柳會”,由此引出作者生平,最后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本上面,學生的反應比較活躍。又比如,在上小說《祝福》一課時,筆者以偵破案件的形式提出一個懸念:是誰殺死的祥林嫂,由此對課文的內容和人物展開分析。學生都積極參與案情分析,提高了教學效率。由通俗帶動文雅,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語文課堂的魅力由此得到顯現。
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筆者通常在每堂課的前五分鐘,按照學號,每天讓一位學生上講臺,或演講,或朗讀,然后再請底下的同學進行點評,盡量讓學生都參與進來,發揮其主體作用,以此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教學中也會設置討論環節,但這些都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而不是放任自流,如果過度放開課堂教學,又容易使教學目標偏移,甚至達不成教學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找到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他們引導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學生帶著興趣去上課,這樣本身已經成功了一半。
(作者單位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