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在充分考慮語文各種因素的情況下,重點突出語文本身的特點,發揮情感調節作用,使學生能夠情知共進,形成健康個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種教學模式。語文教學中需要情感教學,然而人類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卻一直都沒有重視語文教學的情感部分,這也就使得語文不能夠最大限度地被大家所熟悉,其功能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揮與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感;教學
現在世界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時期,在這新的時代,高新科技以及信息化成為時代的主題,我們在面臨很多機遇的同時也遭遇著愈多的挑戰,這更加呼喚我們來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部分,語文就這樣又站在了現代化的舞臺上。
一、語文情感教學的價值
1.加強語文情感教學有利于學生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情感是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一種身體心靈感知,通過對這一感知的培養可以鑄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語文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切合我們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們在生活中學會如何去與人相處,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以及在社會中、在生活中進步,使學生的智慧與生命碰撞,與豐富的情感交流,使學生的人格日趨完善,從而成為適應并能夠推動時代發展的一代新人。
2.加強語文情感教學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情感并不是智力因素,但是它卻能直接影響到智力,語文課標的目標就是建立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以及價值觀的相互關系,不再只是教師教授學生課本上的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夠從心靈上感受語文這一學科,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成為符合時代的新人。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使學生能夠得到心靈上的觸動,就能夠使學生內行的情感得到體驗與升華,這樣就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習的效率。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作品,體會到作者真正的用意,領悟文章的內涵與韻律,才能真正地融入情境之中。
二、語文情感教學的基本途徑
情感是可以交流的,情感緊密伴隨著認識的過程,任何事物只有被人們認識的時候,才會引起人們的情感變化。在課堂教學中也是這樣,老師應該做好自己的主導地位,引起學生的感情變化,教師對學生情感的調動應是教師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為。
1.教師首先要保持愉快、飽滿、振奮的精神狀態
在教學中,教師要想用教學內容所內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首先自己必須被這種情感打動、感染。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情感。”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中的要點、重點,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難點、疑點,還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努力體驗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瀾,使自己情動于心,這樣教師才有可能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教學場景也才會呈現出強烈的共鳴狀態。
2.引導學生入情
(1)教師的主導地位
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主要就是要以教材為主,在教材中找尋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內容,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起興法是指教師利用外部條件創設情境,用較直觀的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架起教學目標的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的橋梁。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自然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樂,從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這樣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進行妙趣橫生的講解
講解課文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講解課文的過程,這是一種師生間文化鑒賞的情感交流,也是藝術形象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語言不僅應具有傳統教學中所要求的準確性、簡明性、邏輯性的特點,還應具有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點。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的動情處,滿懷感情地誘導、講解、分析,以便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使審美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這樣教師的語言就不僅能傳授正確的知識,也能傳達豐富的情感,從而獲得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3)啟迪學生豐富的想象
語言藝術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特點,而表現和再現的橋梁就是想象。想象是豐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可以擴充作品的想象空間。文學作品用語言文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活的畫卷,這些畫卷應該說是生動的、鮮活的,但它又是以靜止的、毫無色彩動感可言的文字表現,它的感人力量必須經過讀者的解讀、加工和創造才能表現出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是一種科學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深化課堂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地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蔣成瑀.語文課讀解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2]潘新和.中國寫作教育思想論綱[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潘新和.中國現代寫作教育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瞿葆奎.優秀語文教師上課實錄[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 淮安市欽工中學)
編輯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