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多年的語文教學讓我覺得語文教學很累很繁瑣,有時深感時間很不夠。一周六七節(jié)語文課(其中兩節(jié)是作文課),真正用于語文閱讀的只有四五節(jié),按照教學進度,每周至少要上完兩篇課文。也就是說,每篇課文只能用兩節(jié)課上完,這還不包括課堂作業(yè)、習字冊、相關(guān)習題等的評講。那么,怎么在有限的課堂中有效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真正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呢?我認為,讓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很有必要。只有讓學生把自己能學習的內(nèi)容先學會,課堂上才能更加集中地解決一些重要的、值得探討的問題,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高效,也使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步增強。
預習就是學生自己先進行學習,熟悉課文,理清文章內(nèi)容,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只有充分預習了,才更有利于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呢?
一、讓學生明白預習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我告訴學生:語文課的時間緊,要想上好課,就必須預習。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先讀讀課文,看自己有哪些詞句的意思不明白,可以先查查字典或相關(guān)的資料,這樣發(fā)現(xiàn)了知識上的薄弱之處,就可以抓緊時間及時彌補;再看看自己讀懂了什么,可以在書上做批注,或者在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打個問號做記號。這樣上課時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重點問題上,比單純靠聽課獲得知識的記憶效果更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應該把學習的權(quán)利送回學生手中,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學習,可以用哪些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明確學習的目的,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預習中,他們在課堂上學得積極,聽得輕松,學習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二、教給學生預習的辦法
當學生明白了預習的重要性后,他們心里會升騰起“我要預習”的欲望,這時,老師就要點撥學生怎樣預習,引導他們有條理、有計劃地進行預習,讓他們掌握預習的方法。我認為年級段不同,學生預習的要求也應不同,但不管哪個年級段,學生都應該在預習中將課文讀通、讀順。所以,我們在要求學生預習之前,就要教會他們朗讀。從三年級開始就應要求學生自學課文生字,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劃出不理解的詞句。高年級學生還要能劃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寫下自己的感受,也可寫下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在預習前要教會孩子一邊默讀一邊思考。
三、明確預習的要求
以上兩點只是大體上按年級段分析學生預習要求的不同,其實每個年級、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有不同的預習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布置的時候,要事先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分析,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就布置給學生預習。
比如,我在布置學生預習三年級上冊課文《孫中山破陋習》時,作出了這樣的要求:
1.讀課文,圈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借助課后生字表或查字典給生字注音。
2.再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3.讀課文,想一想這些詞語的意思,想出來的就在詞語下面寫一寫,老師看誰想出來得多。
纏足 廢除 空閑 插秧 挑柴 祖宗
4.想一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并試著講一講。
這樣有的放矢,明確了預習的要求,學生就有了自學的指導,他們就能更好地完成預習任務。
四、及時的評價激勵
布置的預習任務必須及時檢查、評價,從而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這樣,在課堂教學時才能做出調(diào)整,在接著的預習布置中也能做出相應調(diào)整。及時的檢查、評價也促進了學生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老師的檢查、評價使學生在預習時認真地完成各項任務,也調(diào)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長期堅持,才能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才能使學習效率提高,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高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恒濟鎮(zhèn)中心小學)
編輯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