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越大,學習的欲望就越強,學習效果就越好。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永恒的教研課題。以“趣”激“趣”,即以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在多年的教學研究中積累的一點粗淺體會。
一、“趣”題激趣
課題是學習內容的濃縮,表達生動、有趣的課題不僅能揭示學習內容,而且比技能型的課題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學生做紙彈簧小人,按技能型課題就是“做紙彈簧小人”,這種課題缺乏生活情趣,很難吸引學生。如果課題設計為“蹦蹦跳跳”,學生就會產生無限遐想,很快就會投入到學習情境中去,研究使“小人”“蹦蹦跳跳”的方法。
低年級學生畫人物存在較大困難,往往不是畫成幾個圓圈簡單組合的“熊貓人”,就是畫成圓圈和線條組合的“蝌蚪人”。為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堂“用基本形組合人物”的繪畫課。第一次上課時,我先說明了學生在人物繪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接著出示課題“用基本形組合人物”。結果,學生只是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按部就班地用基本形組合人物,看不到學習興趣和創造欲望,作品也是千篇一律。到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將題目改為“快樂的舞蹈”,讓學生將黑板上出示的基本形組合成做著各種優美動作的跳舞的人。學生充分展開了想象,創作出了動態豐富的人物形象,還加上了道具、背景,在想象創作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正確的人物畫法。我想,第二次的課之所以上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課題的改換,修改后的課題本身就是生動有趣的動態場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學生學習起來自然就趣味無窮了。
二、“趣”作激趣
以往教學生繪畫,老師按知識技能要求一點一點地講解示范,學生亦步亦趨地跟著老師畫畫,學生學習起來索然寡味,往往一幅作品花一兩個課時還很難完成。如果改用學生感興趣的邊做邊畫方式,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如,畫對稱紋樣,讓學生用尺子畫對稱軸、找對稱點,學生覺得畫起來十分繁瑣,很不情愿。讓學生將紙對折起來,在對稱軸一邊涂上顏料,對印在另一邊,再進行細致添畫,減去了呆板的找對稱點過程,學生興趣盎然,還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再比如,畫連續紋樣,采取讓學生用同一形象工具拓印的方法,讓學生自由創造、選擇,在拓印的過程中感受紋樣連續之美,學生都興致勃勃地投入學習。
三、“趣”聯激趣
在美術教學中,聯系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現象和相關學科知識,不僅可以豐富人文內涵,同時還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上一年級上冊《我的太陽》一課時,播放學生學過的兒童歌曲《太陽起床我也起床》,孩子們一聽到音樂就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對太陽的美好情感油然而生。他們滿懷激情地向同學描述自己心中美好的太陽,并當場畫出了各具特色的太陽。又如,上《螞蟻搬家》一課時,我聯系自然科學知識,讓學生想象天晴時螞蟻會搬家到哪里,下雨了又會搬家到哪里,以此進行畫面內容的想象,學生討論熱烈,創作的作品十分有趣。教學“古詩配畫”“設計明信片”等內容和語文中的詩詞、應用文相聯系,畫立方體和數學學科中的立方體的知識相聯系,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 湖南省株洲市樟樹坪小學)
編輯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