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與中國國民的整體素質緊密相連。對青少年進行德育能力的培養也成為眾多思想品德教師重點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對培養青少年的德育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課題。下面將結合多年教學心得,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的說明和闡述,希望給其他教學同仁提供些許參考意見。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德育;實踐活動;教學案例
赫爾巴特曾說過一句話:“教學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它就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能力的培養。而且,初中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這個階段形成,所以,這關系到學生一生的成長與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書育人的時候,不僅讓學生學到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從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下面就具體談一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如何加強青少年的德育教育。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
目前,課堂依然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所以,我們可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利用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1)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我們主要是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質,并采用正確的方法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讓他們養成嚴于律己、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自尊自信的高尚品質,讓他們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能夠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2)對初二的學生來說,我們則要注重對他們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讓他們懂得法律在一個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良好習慣,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3)對于初三的學生,我們則注重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具有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并且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些內容都能使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有效、順利地展開。另外,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思想品德的課本內容寫一點自己的學習體會以及社會小調查等,既能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德育能力。
二、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德準則只有在被學生所追求和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他們變為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不僅在課本上獲取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還要走出課本,利用親身實踐的機會,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比如,在學習七年級第三單元第八課《學會拒絕》中“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的內容時,我們就可以開展一次以此命名的班會活動,讓學生輪流到講臺上講述一下我們生活中都存在著哪些誘惑,我們又該如何去拒絕這些誘惑,并說幾個成功拒絕誘惑的真實例子,最后總結自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和感受。通過開展這種實踐活動,既做到了讓學生參與課堂,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節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建立戰勝不良誘惑的勇氣與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利用生活實際中的例子,培養學生的德育能力
培養學生的德育能力,課本不是唯一途徑。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例子,對學生德育能力的培養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社會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每天都在上演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注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新聞事件,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因為這些是生活實際中真實存在的,學生在傾聽的時候會更投入,起到的教育意義也會更深刻,學生也能從這些事件中對我們的生活和人生進行反思,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人性有更清楚的認識。比如,之前被各媒體相繼報道的12歲徐州男孩邵帥捐獻骨髓救母的事跡,盡管孝敬父母是我們必須做到的,但是為了父母捐出自己的骨髓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這個事件,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溫暖之手,讓整個社會呈現出父慈子孝、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
培養青少年的德育能力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教學任務。身為思想品德教師的我們,必須擔負起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初中生和這門課程的不同特點,靈活采用教學方法,使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在此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脫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不斷對我們的德育工作進行反思與總結,從而制定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使青少年都成為具有較高德育素質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李玲.將德育引入生活的實踐策略.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教育局教研室)
編輯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