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一種高雅審美藝術形式,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審美教育來不斷影響人的內心世界。音樂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傾聽音樂和感受音樂的過程中來提升審美情趣,并且達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目的。音樂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不僅是藝術表現的一種方式方法,更是開展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互動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初中音樂課的進一步發展,雖然很多學生喜歡音樂,但對音樂課卻較為反感。通常情況下,音樂教師即為課堂的“表演者”,師生間缺乏良性互動。以下就此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初步分析。
一、充分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后,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他們的性格及思維習慣產生了一系列變化。其邏輯思維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對知識有著極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們的思維敏感而活躍,同時興趣愛好較為寬泛,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及展現需求不斷增多。這一時期,是其情緒波動較大時期,而且叛逆的念頭不斷滋長。近來,筆者就“你向往的音樂課”進行了調查。經研究數據表明,學生對音樂課的重視力度不夠,認為音樂課就是學生娛樂消遣的課程,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身心放松。并且課堂上時常出現嘈雜和笑聲,紀律渙散。造成以上原因并不是音樂的歡快節奏,而是教師所播放的音樂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難以體會音樂的意境。
比如,教師在播放《東方之珠》時,學生完全不懂欣賞,嘻嘻哈哈,有的學生甚至要求教師換流行歌曲,只有極少部分學生能聽完整首曲子。初中學生在上音樂課時,認為書本上的歌曲陳舊、過時,不如換流行歌曲,所以很難投入精力學習歌曲,對音樂節奏的把握以及音樂情感的領悟更是無從談起。教師開展輪唱及拉歌環節時,學生表現得都較為踴躍,但是大家只是傾向于看別人的表演,自我表現的意識不強烈。
二、認真備課,同時提高積極性
1.備課準備
作為一名合格的優秀教師,除了掌握較強的專業知識以外,還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內涵。新課標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能保證音樂課的最佳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積極引導學生,實現師生間的良好互動。由此可見,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好準備工作,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新課標要求教師不斷落實素質教育的若干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初中音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能否滿足新課標的標準,需要我們深入分析思考。據調查顯示,很多音樂教師的備課工作缺乏靈活性與實踐性,為了應付學校領導檢查,在備課過程中過于死板;有的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課前根本沒有備課,課上隨意發揮,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起著阻礙作用,而且不符合新課標中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所以,初中音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全面細致地做好備課工作,保證音樂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2.教師情緒
有的音樂教師備課工作做得相當細致,但是由于情緒把握得不好,所以師生間很難開展良性互動。比如,教師在教《七子之歌—澳門》時,要充分拿捏曲子的情感,體會曲子中悠揚、深情、流暢的旋律,將澳門回歸的深情和殷切祝福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教師要情緒激昂,投入飽滿的感情,只有自己融入曲子,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激情和熱情。要實現音樂課堂的良好互動,需要音樂教師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筆者就此提出了有效策略。
三、充分了解初中生心理,投其所好
由于年齡段的不同,每個學生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小學生由于智力及心理發展不成熟,他們將音樂課作為其玩耍的時間。而初中生由于審美情趣的發展,他們更希望教師在課堂上教授流行歌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教師要提高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在正常教學環節完成以后播放流行歌曲,或者編排簡單的舞蹈,組織同學即興表演。總而言之,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四、提高學生自信心,鼓勵學生表現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的自我表現力不強,沒膽量把心中所想的展現出來。所以要求初中音樂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平等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主動投身課堂學習中。同時要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其自信心,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能主動與同學或者教師交流學習心得。
參考文獻:
[1]沈雪.初中音樂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11.
[2]李晶.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問題的探討[J].上海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州市第十三中學(瀘州市藍田中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