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與“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傳統教學中,往往重預設而輕生成,所以會出現很多教師一套“萬能教案”用很多年而不加修改、完善,或者累積大量課堂遺留問題而影響學生進步。而新課改則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生成。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教學需要預設,而精心的預設又必須通過課堂的生成才能實現其價值。于是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就成為教師必修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技巧。在此筆者想結合自己上《改革開放》這一課,談談歷史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一、精心的預設
我們所教的學生大多是90后,衣食無憂、健康活潑,沐浴著幸福的陽光。他們并不能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對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而言,顯得多么有必要;也不能完全理解改革開放的具體措施與影響。所以在“改革”與“開放”兩大環節,我主要進行了如下設計:
首先,為使歷史更貼近現實生活,以“家鄉日照的過去與現在”圖片專題導入,使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到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變化,產生極大的生活親近感和時代榮耀感。
其次,“農村改革”這一環節,以個體農民的實際生活為例,從一位農民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后的生活變化入手,來認識農村改革的必要性及巨大影響。
再次,“城市改革”這一環節,以國內某知名企業的曲折發展歷程為例,認識國企在改革之前面臨的諸多困境,自主思考有效的改革措施。
最后,“對外開放”這一環節,運用多媒體動態圖示,使學生理解開放的格局與作用。
二、精彩的生成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
我們面前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知識經驗、活躍程度、思考角度皆不相同。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會產生一些變化,這些課堂中無法預料的“生成”,有著偶然性,也體現著必然性。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極強的駕御課堂的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靈活調控、積極引導、即時更新,讓生成更加精彩。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討論農民增產、增收時,很多學生都積極發言提出自己觀點。比如,有位學生提出“為了讓農民伯伯增收,除了興辦鄉鎮企業,為什么不馬上采取措施,像現在這樣把農產品大量出口到日本等國家”,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提示學生要把歷史問題放置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要了解中國當時的對外政策和開放格局還沒有達到現在這樣的程度,所以我們要結合具體背景來理解具體問題,就容易得多。
“城市改革”一環節中,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使企業具有更多自主權,才可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也有學生提出“什么是現代企業制度?什么是有限責任公司”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從經濟學角度做了通俗的解釋,學生對企業發展的諸多出路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對外開放”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理解了對外開放格局,但有學生提出“經濟特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不是性質差不多”,我及時引導學生對這兩個“特別”進行了初步區別,也為后來學習《港澳回歸》提前解決了一些學習阻力。
生成是相互的,可以說生成并不是學生的獨有“專利”。聯想到導入環節“日照的過去與現在”,我又即興設計了“五蓮的過去與現在”,在這個“為家鄉發展獻策”的環節,學生群情激昂,爭相發言,又掀起了一個學習高潮。
《改革開放》這一課,激情與質疑并存共生,預設與生成同放異彩,既達到了教學預設目標,又在生成中使教師和學生都增長了收獲,營造了一個和諧充實的課堂。
預設與生成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預設”使課堂有章可循,“生成”使課堂精彩紛呈。在精心預設中體現教師匠心,在精彩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火花,我們的歷史教學一定大放異彩!
(作者單位 山東省五蓮縣第二中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