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其中《項脊軒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情并茂的佳作。在《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將自己真摯的情感融入質樸的語言中,讀來讓人感動不已。
作為一篇抒情散文,情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俄椉管幹尽分杏幸痪湓捠抢斫馕恼虑楦械闹匾罁骸叭挥嗑佑诖?,多可喜,亦多可悲”。有些教參中提到由“喜”到“悲”是全文的情感脈絡,甚至有人認為全文是“悲”多于“喜”。再次細讀這個句子:“多可喜,亦多可悲”,我認為在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多喜亦多悲”,悲喜交加,悲亦有喜。
第一段寫項脊軒被修繕之后的變化,作者傾注在其中的“喜”是較為明顯的。“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南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痹泬m泥滲漉的百年老屋,此時已變得光線明亮,蘭桂齊芳,書香彌漫,寂靜優美,是作者的心靈港灣,精神家園。歸有光在這些文字中表現的“喜”是怡然自得的欣喜。
有人認為,作者的情感從第二段開始轉喜為悲,但有些細節之處并不能單以一個“悲”字來形容。歸有光將他那淡淡的“喜”隱藏在濃濃的“悲”之后,我們可從以下句子進行一番品讀:
1.“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
這句話是說在叔伯分家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體。我們可以想象出在分家之前,歸有光的家族團結而又熱鬧的場景,此為家庭和睦之喜。但這種“喜”是短暫的,“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門墻隔散了親人,也隔離了親人的感情。曾經熱鬧團結的大家庭面臨著分崩離析的結果,家庭的敗落,讓作者悲從中來。這個大家庭曾經有過的種種歡樂,如同寒夜里的璀璨燈火,給了此后不?;嘏f居的歸有光許多關于家的溫暖回憶。
2.“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在這些句子中,老嫗動情地回憶起作者的母親,那位慈愛的母親如在眼前,讓人動容。歸有光在前面交代了這位老嫗是他祖母的婢女,她曾經居住在這老屋中。少年時期的歸有光,能有一位熟悉這個家庭的過往的老婆婆相伴,未嘗不是一種溫暖。他們在這個老屋里相依相伴,共同回憶逝去的親人。老嫗能帶給少年歸有光許多關于母親的記憶?!罢Z未畢,余泣,嫗亦泣?!贝藭r,作者已情不自禁地流淚,讓讀者讀之亦泣。往事歷歷在目,有太多悲傷,也有那主仆相知相照的溫馨。母親的關愛和老嫗的陪伴安慰了少年時期的他那顆孤單的心。
3.“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持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歸有光用他那質樸而細致的語言再現了祖母的音容舉止,從這些感人的場面中,我們可以讀到祖母對孫兒的關愛和殷切的期待?!皟褐?,則可待乎”“他日汝當用之”,祖母的勉勵帶著一種指日可待的信念。這些話語如同一束陽光,照亮了歸有光步入仕途的道路。一位終日苦讀的書生,有了長輩的關愛和鼓勵,內心該有多大的希望和力量。這難道不是一種被關愛、被期待的喜悅?只是當時的歸有光未能改變“吾家讀書久不效”的現狀,所以“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此時作者內心涌動的傷感、悲痛、慚愧如決堤的江水,他發出的長號久久回蕩在項脊軒的寸磚片瓦之間。祖母的話語鼓勵了青年時期的他那片折桂蟾宮的心。
4.“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這些句子寥寥數語就寫出了作者與妻子婚后的生活趣事。歸有光23歲時與魏氏成婚,感情甚篤?!皬挠鄦柟攀?,或憑幾學書”,不但表現了魏氏的好學,也表現了夫婦二人的相親相愛。寫她歸寧回來轉述小妹的問話,不但表現了小妹們的嬌憨之態,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夫妻倆興致盎然地聊天的場面。這些難道不是一種伉儷情深、夫唱婦隨的喜悅?“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逼拮釉缤?,空余那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歸有光將內心的悲痛融入這棵樹中,寄托對亡妻的緬懷。那些從枇杷樹上滾落的雨珠,一葉葉,一聲聲,仿佛穿透時空,穿越生死,滴在歸有光的思念里。
明人王錫爵曾評歸有光“所為書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薄俄椉管幹尽芬晃恼Z言清新質樸,感情真摯自然。歸有光以清淡樸素之筆寫身邊的瑣事,抒發或喜或悲的感情。作者對母親、祖母、妻子的摯愛真情,無論如何也不會被歲月沖淡。此情可待成追憶,就讓那些或喜或悲的回憶化作項脊軒上空的明月,照在歸有光的心中,也穿越時空,灑落在我們內心那柔軟的角落。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平川中學)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