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這就是“有效課堂。”
那么,有效的標準又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這也是教學有無效益的唯一指標。“有效”,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無效益,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如何構建一個有效而且高效的課堂教學,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實現:有效的課前教學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訓練和媒體使用、有效的課后教學反思。
一、有效的課前教學設計
(1)扣緊新課標的教學要求,這是最重要的一點。(2)適度把握教學目標。單一集中的目標方能確保課課有得,過于求全往往會造成實際收獲無幾。(3)扣住對文本的掌握。緊盯文本方能體現學科的特點,過于拓展只會使課堂教學華而不實。(4)學生主體地位的確認和適度引導。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方能真正激發主體,過于主導往往會事與愿違。(5)課堂積極靈活的應變措施。彈性預設方能激發動態生成,過于封閉只會束縛師生手腳。
二、有效的課堂提問訓練和媒體使用
1.課堂的提問講究“真”和“主”
“真問題”就是說需要學生實實在在去思考和圍繞文本去展開的問題,而無思維價值的“偽問題”只會白白地浪費課堂時間,看似課堂提問內容豐富,但實際上反而降低學生的思維質量。“主問題”指課堂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對“主問題”的研究實質上是對課堂教學最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淺層次的“碎問碎答”最容易耗費課堂時間,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堂訓練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葉圣陶先生說過:“訓練訓練,分開來說訓是老師的事,練是學生的事。就老師方面說,采用種種有效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教導學生練,固然極為重要。而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尤其是奏功收效的關鍵。”訓練講究幾點:有目標的訓練、有次序的訓練、有方法的訓練、有尺度的訓練、有靈便的訓練。
3.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適時運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卻越來越有本末倒置的傾向
多媒體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教學的目標。目前存在于多媒體教學中的問題主要有幾點:(1)課件限制教學流程,只能按預設“圈套”展開教學各環節。(2)課件信息容量過多,不斷點擊鼠標向學生“狂轟濫炸”。(3)以屏幕畫面詮釋文本內容,以音頻視頻替代學生閱讀。(4)過于追求華美形式,花哨信息干擾教學對話。(5)過于輕忽傳統媒體,黑板、講義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要學會正確使用多媒體,就要正確認識計算機輔助教學優勢,設計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模塊;用心選擇適量、適度課件信息,引導學生運用信息達成學習目標;正確處理影音材料與文本的關系,著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以追求最佳效果為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運用媒體資源。
三、有效的課后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往往是教師們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一節課上完了,學生把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是不是這節課就真的完了呢?這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回饋提升環節——教學反思。一堂課后,教師可以分析自己教學中的以下行為:(1)這堂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果說達到了,標志是什么?如果說沒有達到,標志又是什么?(2)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我在課上是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的?處理的方法是否恰當?(3)這堂課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后續教學的打算有哪些?(4)這堂課上發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這些事件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以后需要關注什么?只有多思考這些問題,才能在一堂課后提升課堂的效率,并能在以后的教學中舉一反三,綜合提高。
只要教師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入手,做個課堂有心人,提高課堂效率,就能完成預定教學目標,實現設定的教學目的,并且在不斷地改進中獲得長足的進步。
(作者單位 兵團第五師83團第二中學)
編輯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