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典漫畫對學生的價值很高,可以共讀分享,可以提升生活情趣,可以依托漫畫發展學生創造性的言語能力。扎根實踐,提出了開發漫畫課程的頗有新意的一些見解和做法。
關鍵詞:閱讀經典漫畫;漫畫的力量;創寫童漫作文
一、閱讀是一種精神生活
在指導班上孩子閱讀新書前,我都要把書買回來,讓自家女兒先看。聽,房間里傳來咯咯的笑聲。女兒被什么書逗樂了!我湊近一看,是德國漫畫大師卜勞恩的《父與子》!我趴在她身旁,看著看著,自己也被書中父子的真情所感動。我不禁想到:學校里孩子那么喜歡看漫畫,我何不把這樣優秀的作品推薦給他們,提高他們欣賞漫畫的品味呢?
第二天我就布置學生買來了《父與子》。
他們愛看!你聽,教室里靜悄悄的,偶爾會有抑制不住的笑聲飛出來,像微風拂過湖面,蕩起一層層細浪。每個孩子的表情是那么豐富,像一幅幅生動的漫畫。我也捧著一本,漫步在孩子中間。
“讓孩子們每天過一點高尚的精神生活。”通過幾年的閱讀課程實踐,我們老師領悟到閱讀的本質:閱讀不能走功利化之路,真正的閱讀是學生心靈自由的呼吸。它是建立在兒童心理需要的基礎上,由指導老師帶領著,走在一條認同優秀文化的心路歷程上。路上拒絕驅趕、強迫和虛假的引誘,它是自由的、歡欣的。有新知的滿足,情感的慰藉;有理智的挑戰和優秀文化的吸引。
二、兒童經典漫畫的力量
故事一:
小杰父母經營著一家洗車行,爸爸喜歡賭兩把,贏了笑嘻嘻,輸了回來發脾氣,對兒子經常動點粗。最近爸爸對兒子的態度有了改變。小杰媽媽把其中的緣由告訴了我。原來,班級共讀《父與子》時,我們建議父親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開始小杰爸爸當任務完成,慢慢地,爺倆待在房間的時間長了,還經常聽到他們一起大笑,一起打鬧。之后,小杰父親出去賭博的次數少了,打罵也沒有了。平時愿意陪陪小杰,和孩子一起看書,一起玩笑。
有趣的閱讀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情趣、一個家庭的親密關系乃至生活方式,這是我沒有想到的,而這樣的故事真的發生了。
故事二:
親子共讀,是學校閱讀項目的重要方式。孩子和家長分享閱讀的收獲和感受,孩子對閱讀的喜愛;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觀察和反思,都折射出閱讀項目重要的教育及社會價值。從中選取一些,細細讀來,令人回味。
李源琦:我喜歡自由自在的幻想,我喜歡《父與子》。
吳婧儀:看《父與子》的第一印象是幽默,但細細體會,每一個故事都隱藏著“父愛”。父子倆之間的親情和友誼時而讓人開心,時而讓人感動。這本沒有文字卻飽含深情的漫畫書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肖楨:《父與子》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兩代人之間那濃厚的親情,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理解、寬容和信任。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只要一家人互相信任、互相扶持,就能挺過難關。
故事三:
早上起來,我看到女兒睡眼惺忪地走出臥室,我腦海里不禁浮現“兒子”的形象。我偷偷溜到衛生間,用妻子的洗面奶抹出泡沫,把眉毛涂白,一本正經地出現在她面前。她看著我的傻樣,莞爾一笑……
在學校餐廳吃完午飯,女兒問我有沒有帶擦嘴的紙,我翻了翻包,用完了。無奈,兩個人只能并排往辦公室走。無意中我發現女兒正在用舌頭舔著嘴唇,我開玩笑地說:“喲,你什么時候帶了塊‘舌頭抹布’了?”女兒被逗得哈哈大笑。
閱讀不僅改變了家長、學生,還改變了我——一個語文老師的生存方式。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三、經典漫畫與兒童創寫故事
兒童漫畫是視覺藝術,它用線條藝術地講述故事。這就給學生創意表達一個機會,一個發揮的空間——用文字還原漫畫的思想和情感。圖畫符號與文字符號的轉化(創寫兒童漫畫故事),給孩子一個臺階——提供了敘述一個高品位故事的機會。當孩子的心沉浸在美好的故事中,文字就像泉水一樣流淌出來;同時,它還給了孩子一個創造的機會——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去激活一個故事,使得每一個故事就像一朵真善美的花,盛開在兒童純真的心田里。
創寫兒童漫畫故事,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分享之旅——
小蔣在故事的開頭,來了一段環境描寫:(以下漫畫出自《父與子》)
雪停了,到處白茫茫的一片。樹上積滿了厚厚的白雪,屋頂披上了銀裝。在白雪皚皚的院子里,孩子杰克興奮地對爸爸說:“爸爸快來喲!外面好美呀!咱們來堆雪人吧!”(選自蔣昊岳《雪人自衛》)
挺好!這段環境描寫既營造了濃濃的故事氛圍,還為故事的主要情節——堆雪人作了鋪墊。應該發揚光大,呈現給孩子,讓他們賞析、琢磨,體會其中的妙處。孩子是有靈性的,他們不滿足于模仿,他們會自己創造:你看,故事情節中出現環境描寫了,有的是為了推動故事發展,有的是為了刻畫人物心里;故事結尾出現環境描寫了,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寓情于景,開闊故事場景。雖然他們不懂寫作理論,但他們卻自然地運用這一技巧在表達。
這次是小蔣先發現的環境描寫,明天就有了他們的發現:
小安發現刻畫人物心理可以用畫面中的物品——時針和秒針仿佛在賽跑,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每一聲都敲在父親的心上。(王安蘇《兒子不見了》)
小可發現了懸念式故事結構——《假期第一天》前三幅都在牽著我的期待,到第四幅才揭示真相。這樣的故事引人入勝,我也想模仿模仿。(摘自該生日記)
小若發現了提升式結尾——有時候,多思考一下,觀察一下,總比盲目地行動好。(尹馨若《救錯了人》
……
孩子積累的各種語言模塊也被激活了:蘇教版分類呈現的成語、歇后語、新詞、名言、修辭、典型句式……只要誰第一個運用,在班上他(她)就是發現者、創造者,就擁有班上的“知識產權”。
只有運用,才能體味文字表達的“妥帖”;只有運用,才能實現言語表達的“舉一反三”;只有運用,才能享受自主表達中創造的樂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河濱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