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應(yīng)用題練習作業(yè)中,在基本題練習之后,編者往往會設(shè)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拔高題,以“想一想”等形式出現(xiàn)。這種類型的練習題,是基本題的加深和擴展,是學生“跳一跳”就能采摘的果實。引導學生解好這類應(yīng)用題,既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好某一類型的解題技能,又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往往在老師的指點下,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索和探求,解出了難題,好似登山隊員登上了又一個高峰,他們心中無不充滿成功的喜悅,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也就與日俱增。
如何指導學生解應(yīng)用題中的難題,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首先要認真指導學生扎實地學好基本題,為解難題做好鋪墊;其次是指導得法,既不能由老師包辦代替,又不能撒手不管,要在關(guān)鍵的問題上,特別是學生的思路陷入死胡同時,給予適度的指點,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正確的軌道,讓學生通過他們的努力達到勝利的彼岸。
下面從我的一些成功的課堂案例介紹如何指導學生的巧解難題。
一、作圖巧解難題
這題因東、西兩倉的分率不同,如何把不同的分率轉(zhuǎn)化為相同的分率,就成為解題的關(guān)鍵。為了使學生弄清分率轉(zhuǎn)化的過程,我建議學生畫個圖出來研究一番,使他們從圖上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學生根據(jù)題意畫出了下圖:
即:360×[5/(5+4)]=200(噸)(東倉原存糧噸數(shù))
360×[4/(5+4)]=160(噸)(西倉原存糧噸數(shù))
二、列表巧解難題
在學生學習長方形表面積的計算后,我從《小學生數(shù)學報》上選取下題作為擴展訓練內(nèi)容。
一個有蓋的長方體小木箱,底面積是90平方分米,底面周長42分米,高4分米,做這個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木板?
通過審題,學生知道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必須知道長、寬、高各是多少,從題中所給條件看,長和寬的長度是個未知數(shù),應(yīng)該先求出。而如果把底面周長除以2,可得長和寬的和是21分米,推測出長和寬的長度有哪些可能,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來:
列表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從題中所給的另一個條件,底面積是90平方分米,找出和底面積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一組長和寬的長度,學生不費力氣就找出這個木箱的長應(yīng)該是15分米,寬6分米。這樣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條件已全部具備,學生都能按學過的計算公式解出這道難題。
在整個解題過程中,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并滲透了有關(guān)數(shù)列、對應(yīng)等函數(shù)思想。
三、變通巧解難題
小學數(shù)學第八冊有這樣一道思考題:
百貨商店運來300雙球鞋,分別裝在6個紙箱和2個木箱里,如果2個紙箱同一個木箱裝得一樣多,想一想,每個木箱和每個紙箱各裝多少雙球鞋?
在指導解題時,學生都感到因為每個木箱和紙箱裝鞋的雙數(shù)不同,所以不能用常規(guī)方法解,必須另想其他方法解。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提出設(shè)想如果裝鞋時紙箱剛用完,把所有的鞋裝在木箱內(nèi),這樣裝箱會不會有剩余,再進一步問,通過這樣變通能不能算出每個木箱能裝多少雙鞋?變通的思路解開了學生疑團,他們清楚地告訴老師,6個紙箱的鞋,3個木箱剛好能裝完,300雙鞋(2+3)個木箱可以裝完,所以每個木箱能裝300÷(2+3)=60(雙),每個紙箱能裝(300-60×2)÷6=30(雙)。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梅花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