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哲學思想進行唯物與唯心的劃分,與西方的科學理性或認知理性的傳統有密切關系??茖W和哲學如影隨形,哲學研究受科學思維方式的影響極大,因此哲學具有濃烈的科學色彩。
關鍵詞: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科學;哲學
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一、運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來研究古代中國哲學思想的局限
對哲學思想進行唯物與唯心的劃分,與西方的科學理性或認知理性的傳統有密切關系。古希臘哲學家一開始就有對邏輯的偏好,注重概念思辨,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由古希臘文明所孕育的西方近代哲學更與經驗自然科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研究要求對主客體(即物我)必須嚴格區分,而這一原則也被具有科學身份的哲學家運用來探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二、談談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貢獻
賀麟先生說:“我對好的唯心主義是有情感的,這是對優秀文化遺產有感情?!薄拔ㄐ闹髁x本身有好的東西?!辟R麟先生研究唯心主義哲學的客觀態度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下面我就以古代中國哲學史上兩位偉大唯心主義哲學家(朱熹、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為例來揭示其思想的意義和價值。
理學家朱熹所講的“理”能否被當做“意識”來理解顯然是有問題的。朱熹之主張的“理”的第一性或超越性(“理先氣后”)體現了他對道德理性的價值追求或嚴肅的道德實踐取向。因為在朱熹的思想世界中,對于“理”與“欲”,朱熹要求做到“存天理、滅人欲”“私欲凈盡、天理流行”的修身功夫,才有“且如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里”這類強調“理在氣先”的理論。
王陽明在和弟子談到心物關系時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先生曰:“你看天地中間什么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痹唬骸叭擞惺裁唇凶鲂??”曰:“只是一個靈明。”曰:“可知充塞天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p>
教科書在解讀王陽明思想時也征引了此段文字。首先讓我們來看教科書是如何解讀王陽明思想的,教科書認為“主觀唯心主義(如王陽明)把人的主觀精神(心靈)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苯滩膹恼J識論的角度出發,認為王陽明思想是“沒有人的靈明就沒有世界”。這樣的理解顯然是對王陽明思想的誤解。王陽明并沒有否認天地萬物的客觀存在性,他是從“一氣流通”“人是天地的心”的角度闡發“萬物一體”“心物同體”并以此來說明人與天地的相通性、共生性、一體性。
總之,古代中國哲學家朱熹和王陽明,其哲學形態主要是境界形而上學或道德本體論。所以,我們應盡量慎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對范疇來討論除哲學基本問題之外的思想形態的哲學思想。
(作者單位 陜西西安西北大學附中)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