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校教育領域里,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新課標大力推行與縱深發展的標志。如,北師大版的歷史新教材編制,通過若干主題構建起來的歷史課程體系,在淡化編年史資料的同時,大幅度地減少了死記硬背的機械性內容,意在“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根據歷史資料去探索問題,以發展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逐步樹立起對祖國、世界和人類歷史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教學實踐證明,教育理念在變,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和任務、學習途徑都在變,因而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法手段也要有與時俱進的變化,否則,就難以全面落實與完成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發展目標和教學任務。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改革;開放式創新;實踐與探析
自新課標施行和推進以來,學校教育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喜人之勢。然而,“任何社會事業的改革活動不會一蹴而就的,都要歷經一個積極推進、逐步適應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我們不難發現,由于傳統意識、教學模式和應試教學的習慣性影響,一些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意識及其支配下的教學行為實踐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和誤區。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試對此作出拋磚引玉之論,希望能為更多實踐者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
一、要讓學生懂得歷史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知其理,究其能,而導其行。”這就是說,要引導人們去做某事,應首先讓其明白這樣做的道理和好處,如此他們才能樂于驅使,心甘情愿、實實在在地去做。歷史是一門百科全書,它不僅包羅萬象,而且蘊藏著非常豐厚的知識和社會哲理。學習歷史,既幫助了解過去、指導現在,還能更好地啟迪未來;不僅可以豐富學識和思想,還可以正確指導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善于鏈接社會生活現象來教育和啟發學生,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讀史使人明智”,如此則能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推動力。歷史學習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二、要讓教與學的觀念從根本上發生轉變
在傳統意識和課程活動中,長期流行著“用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復制”和傳承來自教師的知識教學與思想教導,而不能“越雷池一步”(很少有彈性),這實質上就是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一種禁錮和鉗制。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認真把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積極有效地開展“把學生帶向知識”而不是“把知識帶向學生”的開放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大力張揚自己的個性化思維。
三、要讓多媒體在教學中得到合理化運用
自從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校園登堂入室以來,逐步成為素質化進程中一種無可比擬的輔助教學手段,人們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充分巧妙地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其中,以更好發揮它在創設良好情境、再現歷史畫面、豐富教材信息、拓展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效等方面的優勢功能,為開展歷史課程的開放式教學實踐活動以及培養學生穿越時空的歷史學習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四、要讓歷史在校園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
從某種角度來說,歷史是一部綿延不絕的藝術畫卷,其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文化內涵,而歷史教材和歷史資料中所體現出來的知識現象只能算是“滄海之一粟”。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動態化的歷史文化氛圍,來不斷豐富學生的學識見聞和內心感悟,從中收獲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效果。比如,在學生群體中建立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并積極開展歷史知識講座、歷史故事演講、歷史人物模擬等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歷史學習活動在校園文化平臺占據應有的一席位置,既提高學生的學趣又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使用開放式教學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是兩主性原則,課堂教學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一定要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任何課堂都不能沒有教師,教師是課堂的必要元素之一,無論什么開放程度的課堂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合作和指導,那種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認為學習完全是學生自己的事的做法是極端的,是不可取的。但是教師的主導千萬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2)聚焦性原則,開放式歷史學習,無論是內容的開放、形式的開放,還是時間和空間的開放,一切應聚焦在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上,凡有悖于三維目標的開放應控制。(3)效益最大化原則,什么開放、怎樣開放、開放到什么程度都要考慮到效益,只有效益最大化的開放教學才是真正成功的開放教學。
以上是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的初步實踐與點滴思考。我堅信,只要具有與時俱進、善于創新的積極精神和行為實踐,就一定能夠把學生引向快樂學習歷史的殿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郭集初中)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