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課一到九年級,就一直循環著“勾書——背書——做題”的怪圈,學生被各種各樣的條分縷析的知識填塞,課堂氣氛沉悶壓抑,了無生趣。學生作為思想品德課的主角,課堂的主動權應還給學生,以構建一個能夠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在盡可能大的程度上實現有效學習的課堂。
關鍵詞:九年級;思想品德;教學策略
一、重回課堂,直面困惑
綜觀九年級的思想品德課堂,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讓人困惑的問題。以我的一堂校級公開課為例,我選取的是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單元第二節第3課《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參與》。為了準備好這次公開課,我事先進行了精心備課,根據教參的安排,這節課由兩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參與。對這節課的內容,我主要通過三個環節來處理教材:①創設情境,了解政治權利;②知識探究,掌握有效方法;③初步嘗試,參與政治生活。對這節課的內容,我主要是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從“是什么,為什么,怎樣辦”三個層次進行了講解。但當我拿著自認為還比較滿意的教案走進課堂時,卻發現我還是沒有跳出課堂怪圈,困惑依然存在。
困惑一:是教學容量大還是變相的滿堂灌?
在《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參與》這一課教案的設計中,我一共設置了5個情境,選取了17個相關的新聞鏈接及材料,1個課堂活動來達到原定的教學目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些教學內容也都圖文并茂,而且也能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我這樣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接收些信息知識。但這么大的課堂容量也意味著必須是以我的講為主,這是不是又成了變相的滿堂灌呢?而且這么多的材料會不會給學生造成視覺疲勞呢?
困惑二:是面面俱到還是面面俱失?
教材中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我仔細研讀了好幾遍,逐一對知識點進行了挖掘,在設計教案時,為了能讓學生對知識點全面掌握,我幾乎一個不漏地體現在了教案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常常會這樣去設計教案,可我所希望的面面俱到會不會使我的課像流水賬一樣了無生趣、走馬觀花呢?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說,會不會就成了面面俱失呢?
二、探討現狀,正視癥結
從九年級教學的大環境來看,我們也不難發現,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中考壓力造成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
初一、初二階段思想品德的教學應該是處于一種比較寬松的教學環境中的,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貼近學生的事例,創設了學生愿意參與的活動情境,學生也沒有過多考試的壓力,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在和諧的課堂環境中進行。但一旦進入九年級,中考的壓力讓教師不敢懈怠,加快了教學節奏,增加了教學的內容,急2VZjyegMDRMIYQ2JLcV1ig==于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此時的學生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反而會覺得思品課變得枯燥了,厭課情緒逐漸加重,課堂又回到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情況,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師生關系緊張。
2.依賴教參導致了教師創新思維的缺失
一直以來,我們都很習慣依賴教參,從教材的處理、教學的設計到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受教參的影響極深,有時甚至是照搬照抄教參中現成的東西。這樣缺乏創意的備課,使課堂缺少活力,并將自己的教學預設作為上課的唯一準則,什么時候問什么問題,學生怎么回答,教師怎么引導,都是事先精心安排過的,課堂生成的東西少之又少,教師的創新思維幾乎消失。
三、分析教學,參悟對策
1.因時因地制宜,靈活處理教學內容
我們的有效教學應當圍繞課程標準展開,教材是我們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但并不是唯一的法典。教師應該學會靈活地處理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2.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提高課堂活動的實效性
我們在重視教材、教師等校內課程資源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對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從校內和校外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學科特點以及所能利用的校外課程資源的特點,按照實用、方便的原則,做到針對性強,有的放矢。
比如,在《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參與》中的小組活動環節,我經過修改之后挖掘了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引用了重慶市委設立的“市長信箱”,讓學生掌握一種比較便捷可行的,能讓我們的建議、咨詢、投訴等及時有效的途徑。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而且也有效地實現了三維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4.
[2]許惠英.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重慶市北碚區水土一中)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