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由此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促使學生獲得健全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素養;語感;交際能力;情感教育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同時,語文課程還應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和諧課堂氛圍中獲得綜合性的發展。下面從以下幾點進行簡單介紹。
一、借助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可以借助語文閱讀教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語感。而且,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借助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堅持“讀”的過程中,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語感。
對于小學生來說,我經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教材中的文章,如,閱讀《鳥的天堂》時,讓學生去感受南國美麗的風光,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形成一定的語感。除此之外,我還經常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課外的書籍,如,《安徒生童話》《寓言故事》等等,讓學生在喜歡的讀物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在長期堅持閱讀中形成一定的語感。
二、創設有效活動,鍛煉交際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過于看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在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中,只有寫作被教師所重視,其他三方面經常被教師所忽視,導致一些學生根本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與人交流。因此,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有效的活動,搭建展示的平臺,進而,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
例如,在授課的時候,我經常組織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外看到的有教育價值的小故事或者是自己喜歡的故事等都講述給同學。這樣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我還會在一些節日期間組織一些演講活動或者是辯論活動,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當然,這就要求我不能對學生的閱讀內容有過多的限制,促使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展示平臺上,自由展示,快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獲得大幅度提高。
三、通過文本鑒賞,提高審美能力
語文作為美的承載者,它包含了自然美、形象美、語言美、建筑美等等。然而,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們看重的基本上是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借助語文文本的鑒賞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分析、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語文的美。
例如,在欣賞《桂林山水》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種獨特的美,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句子進行了欣賞,如,“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等等,引導學生欣賞這些優美的句子,使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進而,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四、借助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從內容上來說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親情與愛情教育以及生態教育等等。它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促使學生獲得健全的發展。
例,在教學《生命 生命》時,為了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觀,并從中受到教育,在導入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5·12汶川地震的情境,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及堅強。接著,我又向學生介紹了作者的相關事跡,從而,使學生在感悟生命價值的同時,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進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教師要認識到語文教學的價值,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教師多樣化的教學過程中綜合素質獲得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1]顧小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03).
[2]鈕添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1(11).
(作者單位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七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