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現代教學論認為:“要解決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感受直觀操作。充分給予每個學生展示自我和鍛煉自己的機會,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理論的引領下,我積極探索實踐,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略談管見。
一、使用學具,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
例如,教學32除以2等于多少?學生難以理解十位上余下的一個十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除以個位上的數,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采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3捆(3個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捆(1個10),十位商1;剩下的1捆表示1個10,要繼續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根小棒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6個1),個位商6,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平均分怎么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除的算理,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時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
二、通過學具操作,引領學生體驗新知
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認識的發展要經歷動作、感知、表象、概念這樣一個過程。操作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學生在用學具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形成鮮明的表象,在教師的指引下,逐步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培養動手能力的目的。
三、學具操作與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具的操作,讓學生擺、拼、剪、制作、測量、畫圖等,有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分米和米后,讓學生量課桌的長、寬;用皮尺量一量教學樓走廊的長度。學習了面積單位后,讓學生量常用物品表面的面積。又如教學正方形的周長,讓學生分組操作,把圍成正方形的鐵絲拉直,使學生明白鐵絲的總長(即正方形四條邊長的總和)就是正方形的周長,再畫圖分析,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進而引導學生得出邊長×4的簡便算法。操作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嚴格正確地運用直觀操作,而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取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學具操作和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有愛玩、愛動的年齡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
五、學具操作和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認識正方形,教師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想辦法知道正方形的特點,看誰的方法多,有的學生通過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通過測量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分別相比,發現四條邊一樣長……學生通過操作,既發現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教師讓學生操作學具,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積極創造的精神,通過動手動腦培養思維的創造性,小學生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抽象思維還不發達,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借助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操作中讓學生閃現創造的火花,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巴南區石灘鎮中心小學校)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