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以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教育界所重視并廣泛應用于教學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一、巧用媒體,激發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很多文字優美的寫景文章,有些景觀與學生有千里萬里之遙,教師不可能讓學生隨時親臨其境、親睹其景。揭題時,可以巧用電教手段,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面對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優美的音樂,做到目觀其行、耳聞其聲。如教《草原》一課時,上課之前,我就給學生播放騰格爾的《天堂》,學生聽著美妙的歌聲,欣賞著我專門為這節課找來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天底下,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牛羊成群,在悠閑地吃草、漫步,一座座蒙古包錯落有致……在導課的時候,我就問學生剛才聽了歌曲、看了圖片的感受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象中的草原,自然引入新課。
二、巧用媒體,破解難點
電教媒體可以把難懂的文字轉化成圖片或視頻,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樣,可以很容易地解決教學難點,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詹天佑》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理解“人字形”鐵路線的設計和火車如何在“人字形”線路上行走。為解決這一重難點,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將青龍橋的地形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對此地形有個直觀的印象,然后將“人字形”線路的設計和火車行走用動畫形式演示給學生看。通過直觀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這個“人字形”線路設計的獨特作用,從而增強了對詹天佑這位鐵路設計專家的敬佩之情。
三、巧用媒體,再現課文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趣味性、故事性極強的文章,學生本來就喜歡,但是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講解,就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如果教師事先能將其中的故事做成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會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如,在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時,我播放配有相關音樂的審案錄像,隨即出示一組討論題:包公是怎樣審案的?你認為他的智謀高明在哪里?匯報交流后再讓學生表演“包公審案”,學生在看和演中,體會出包公的斷案如神、智謀的高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巧用媒體,啟發想象
在語文教學中,豐富的網絡資源及電教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豐富的想象,激活他們的想象力。在《遲到》一課的教學中,我以兩個畫面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先讓學生從屏幕上觀察“我挨打”的情景,結合課件里配的雞毛撣子發出的“咻咻”聲,感受父親的嚴,讓學生想象小海音此時的心情。學生就從父親“拖、掄”這一系列的動作中,想象此時的小海音內心充滿了對父親的“恨”。再出示“父親送花夾襖和兩個銅板”的畫面,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想象父親此時要對小海音說些什么。教師進一步引導,這一切都源自——愛。圖文并茂,學生能直觀感受小海音此時心中充滿無限的自責和悔恨。在講述小海音的轉變時,教師出示課件,補充小海音后來取得成就的資料,這些成績的取得正緣于小海音的知錯就改,正緣于父親那博大的愛。學生的想象很豐富,發言很積極。在想象的過程中,既豐富了課文的內容,進一步地明確了文章的中心,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電教媒體這一輔助教學手段,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重難點、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等方面都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城縣實驗小學)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