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是新事物,卻是一直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延續。在初中數學中,既有其獨有的課改特色,又有符合大眾化的理論,師生須認真探索,精心實踐,找到最佳結合點。
關鍵詞:背景;追根溯源;體驗數學
在全面實施教學改革的前提下,我國出臺了新課程標準,而對于初中數學來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既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又能考慮到數學自身的特點,應該是中學數學學習的藍本,也是師生維系數學課堂的一個標準和參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從數學角度,做了怎樣的思考,又能做什么課堂實踐,都非常重要。
一、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讓學生走進數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結果最終由學生決定。因此,學生是不是走進這個領域學習是第一位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得知識的巨大的推動力,沒有興趣,談不上學科認同。初中數學,是一個關鍵的轉折期,既延續了小學的數學思維,又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模式的轉變和學習難度的增加。在中學階段,提高數學興趣的任務主要在于教師,教師教學時要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繼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一是好奇心激發,比如,利用普通的電視節目視頻,既可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也可以用視頻內容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這個視頻是關于背誦圓周率比賽的,一個小小的數學問題,以比賽的形式出現,就會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如,交給學生一個任務,用一樣的錢,去買不同的蔬菜,做飯,看誰將飯菜搭配得更合理。這看似是做菜,其實是做數學題,不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追根溯源,讓數學理論和實踐相通
數學既有高深的理論,又有貼近實踐的因素,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服務于實踐,回到實踐。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時要從兩個端點入手,注重理論的源頭,數學思維的基礎模式,也要注重數學的應用性。比如,一些木柵欄上面都有一些斜木作支撐,可以問學生一個為什么。在總結答案時,要說出生活結論,即可以讓柵欄更結實穩固,又要提高到數學理論的高度,即三角形最穩定,這樣生活實踐和數學理論相結合,學生理解起數學理論就很輕松,也愿意繼續深入學習。同樣,每一個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的誕生均有它的實際背景,所以教學時可以從實際入手,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概念,感悟新知識。比如學習點、線、面時,可以用線繩繞固定的釘子,非常形象的同時體現點、線、面。這樣的例子很多,幾乎所有的數學問題都能用生活實例生動地體現出來,也可以上升到理論。
三、體驗數學,一勞永逸的效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我們知道,有些理論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然后再經大腦的復習、整理和提高,從而進位到數學問題。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集思廣益,共同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活動更有利于培養同學之間的合作友愛精神。比如,我們學習完百分數、概率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通過數字積累,數字計算,學生不但掌握了社會調查的基本步驟,也明白了相關的數學理論。如果再鞏固一下,學生自發出題,互相測驗,就更能體現活動意義了。又如,大家都很關注的理財項目,如銀行賬目、股票形式、投資技巧等,因為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學生都懂得原理,只是沒有歸納為數學問題,如果將某一問題化歸為數學問題,再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在廣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師的協助下,呈現出更多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使知識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關注所有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需要
“以人為本”是當今處理很多問題的原則,在學習數學時是不是這樣呢?在有些人眼里,數學存在天賦問題,有些人對數學學習有偏見。其實數學學習的目標不是成為數學天才、數學家,而是能有數學的思維,能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另外,每個人學習數學的渠道和基準目標也不一樣,這正是對傳統學法的挑戰。傳統學法,要求學生都要在某個數學領域達標,甚至是機械的學習和練習,最終并沒有實現整體提高和個人的個性發展。所以,新課程要求必須承認學生在知識掌握上的差異,承認學生在興趣愛好、思維方向、處理方法等方面的差異,面對這種新要求和實際的差異,就要求教師做足功課,如對相同與不同檔次和數量級別的練習和作業,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等,這樣既有利于對有數學天賦的學生的個性培養,也是對存在不同想法的學生的負責。
新課改不斷深入進行,除了理念的更新,一定要鼓勵師生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索,找到基于現狀和適應新課改的良好方式。
參考文獻:
[1]伊紅,鐘旭平,陳志軍.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3.
[2]周淑英.對初中數學課題學習的認識與思考[J].中小學數學,2004(12).
[3]桂文通.游戲進入課堂 數學更加好玩[J].數學教學,2004(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社渚初級中學)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