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四年級上冊 Unit 5單元研討課為例,從單元整體教學、主題情景教學和評價激勵措施上探討了小學英語新教材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單元整體;主題情景;評價激勵
牛津小學英語新教材使用一年多來,許多教師在教學實踐和研究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不久前,筆者所在區域開展了一次新教材的課堂研討活動,本文將以四年級上冊Unit 5 Our new home的單元研討課為例,探討牛津小學英語新教材教學的幾個關注點。
一、關注單元整體教學
牛津英語教材中,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大的教學整體,在單元設計時,我們會根據教學板塊的不同把一個單元劃分成幾個課時進行教學。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在不同的課時中會創設不同的情景和活動來操練和鞏固語言項目,但就本質上來看,只不過是換了情景在進行語言的重復,在語言的表達上沒有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因此,在各課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關注語言目標的達成是否有梯度,學生在各課時的學習中,是否經歷從低級到高級、由表層到深層的思維活動,最后轉化成語言表達的層層提高。
在Our new home這一單元中,重點語言項目有“Where is /are ...? Is it/Are they in/on...?”及部分房間設施的單詞。在第一課時中,教師緊扣話題,整體引入故事情景。在分階段的故事呈現中、自然接觸并嘗試在故事情景中運用這些語言項目,對于句型和詞匯的掌握只要求初步的理解和掌握,重點是放在對故事文本的理解和朗讀上。在第二課時中,教師又創設了有趣的游戲和競賽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鞏固詞句,促使學生更熟練地進行語言的運用。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圍繞Cartoon time,讓學生在看卡通的過程中發揮想象,積極思維,在不斷嘗試的語言表達中逐漸豐富學生的相關表達,使“Where is /are...?Is it/Are they in/on...?”這一句型的運用更完整、更符合生活實際。在單元結束時,大多數學生能運用單元目標語進行相對連貫的表達,傳遞較為完整的信息。因此,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與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在英語思維和語用能力上的提升。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單元整體意識,各課時的目標要求要逐步提升,教學過程中也要有目標達成意識。
二、關注主題情景教學
牛津英語教材Storytime板塊是一個對話形式的連續情景語篇。它是單元中多數語言項目的承載體,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視的教學板塊,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會有“重詞句、輕語篇”的傾向。Storytime板塊是一完整的故事情景,在教學時應圍繞主題情景,整體引入,在情景推進的過程中關注語用的表達,所有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都要在一個大的連貫的情景中,讓學生在“完整的情景”中學習“完整的語言”。
在Our new home這一單元的Storytime教學中,教師通過Su Yang和Su Hai搬家,一時找不到自己的東西這一主線情景展開教學。首先是歌曲“In my home” 進入本課的主題,借助圖片和動畫,在師生的問答互動中教學本課的房間和家具新詞,在游戲中,讓學生初步感知where句型。其次是借助動畫進行預測,帶著問題,整體感知圖1和圖2(圖略),在師生問答中,理清故事脈絡。然后通過聽力整體感知圖3和圖4(圖略),驗證自己的猜測。再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續編故事,鼓勵孩子積累運用。最后是指導學生朗讀、表演或創編故事,回顧完整的故事情景,讓學生在朗讀和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語言知識和故事情景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是有主線的。在“搬家”的連貫大情景中學生不但知道故事講了什么,而且知道了該怎么講,對句子的語用表達更明晰。
三、關注評價激勵功能
牛津英語教材中有“Ticking time”板塊,重視并用好學生的反饋評價,可以讓學生更有目標感和成就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Our new home單元教學第一課時結束時,教師出示自我評價內容:
A:I can name some rooms and household things in Su Hai’s home. ★
B: I Can Use “Where’s ...?Where’re ...?”to talk about Su Hai’s home. ★★
C: I can read and act the story. ★★★
學生在評價時更明確自己的學習狀況。當然,也可以把這一評價要求前置,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和要求,學習完后再來評價,讓評價的激勵功能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在小學英語新教材的教學中,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單元整體教學,Storytime板塊的主題情景教學和評價激勵功能,使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持續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朝陽橋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