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小學科學學習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進行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的過程。實驗在學習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科學課的教學必須重視實驗。
關鍵詞:教學策略;教學情境;探究
如何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呢?下面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見解。
一、教師和學生一起搜集實驗材料
雖然我們有實驗儀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們要根據教學所需,準備多種多樣的材料,才能更好地進行實驗教學。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和力量,在每上一個單元前,就開出一張材料清單,讓學生提前去搜集。學生無法準備的材料則由教師搜集。如,教學《土壤里有什么》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各自準備新鮮土壤,里面還有活生生的動植物,非常便于觀察。再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時,由于學校庫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動手的機會,于是我先向學生講解制作電磁鐵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讓學生找來有絕緣層的導線、鐵釘、電池和大頭針,讓學生按照課本介紹制作電磁鐵。由于有了可做實驗的材料,學生就能“真刀實槍”地做科學,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
二、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求知欲望,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而懸念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愿望。在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六課《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后,問:金魚的魚鰓一分鐘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于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欲望。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注重探究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求知欲。學習科學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應提供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而探究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課程改革以后,不僅僅語文、數學講究以學生為主,把空間還給學生,科學更是這樣,教師注意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嘴巴去說,用自己的心靈去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地猜想,還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自行設計實驗去探究、驗證,最后得出實驗的結論。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城關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