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的對話是多元而開放的;對話是平等和諧的;對話是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
關鍵詞:對話;多元;開放
新課程背景下,“對話”已經成為閱讀教學的時尚用語,它蘊涵著新的教學理念,反映新的價值追求,提倡新的教學策略?!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閱讀教學是這樣表述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見,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對話,是人格對等基礎上的心靈相約;對話,是相互信賴氛圍中的精神交融;對話,也是教學相長情境下的切磋探討。
一、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多元而又開放的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一種教師、學生、文本等多主體間的多重對話活動。教學溝通中,各種主體間相互影響、交流互動。在這種對話中不僅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文本或作者的對話,學生與文本或作者的對話,以及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等多重網狀的對話關系,教學活動就是在這種多重關系中進行的。對話的任何一方都處在和多方對話的關系中,這樣的對話具有多重性。各個主體的觀點,包括教師的觀點也只是對話中的一分子而已,這些觀點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沒有等級的上下。應當強調的是,在閱讀教學的多重對話中,各種對話并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以每個學生個體作為閱讀主體,與教師的對話為起點,與文本的對話為過程,與自我的對話為歸宿的。對話的中心是學生,各種對話都在給學生的個體閱讀營造一種良好的對話環境,提供某種對話的便利條件,任何一種閱讀也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閱讀。因此,生本對話就成為閱讀教學多重對話關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例如,在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繃帶”這段,我是這么做的:
我先讓學生自讀。然后讓學生說說各自的體會:
師:這段文字讀一兩遍顯然是不夠的,請你再細細地讀讀,一邊讀一邊看看文中的插圖,魯迅先生的哪個動作最能打動你?
生:自讀后小組交流。
師: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讓其說說體會,然后引導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樣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個動作嗎?你這樣半跪著,有什么感覺?
師: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畫面中半跪著的正是魯迅先生,請閉上眼睛,想象這樣的畫面:魯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夾著、一點一點地洗著、輕輕地敷著、一圈一圈地包扎著……我們真切地感覺到在這凄風冷雨中,魯迅先生就這樣半跪了很久、很久……睜開雙眼,你感覺到了嗎?你看到了嗎?快速找一找,從課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證明先生就這樣半跪了很長一段時間。(生尋找后交流)
師:老師在想呀,在那個凄冷的傍晚,難道發現這位受傷的車夫的就只有魯迅先生他們嗎?
生:不是的。
師:但是他們都……
生:行色匆匆,視而不見,置之不理,歸心似箭……
師:而魯迅先生,就這樣“半跪”著救護這位車夫。這一個像電影中特寫鏡頭的“半跪”,印證了先生的怎樣的一顆心?
生:憐憫心、同情心、親切心……
師:一個字,印證了“愛”!請你帶著自己獨特而真實的感受再讀讀這段話。(指名讀、齊讀)
二、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平等和諧的
平等對話,從一般教育學意義上講,是以民主教育思想作基礎,實現民主價值為目的的教育新理念。“對話應該是平等的,即對話的雙方都應該有均等的機會讓自己說,也讓別人說,采取的方式是和風細雨的,而不是暴烈蠻橫的”。教師不是對話的主宰,師生是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對話。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俯下身來,走到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交流,尊重學生的獨特看法,并讓知識在導引的作用下融化在學生的頭腦中。如在學習《觸摸春天》一文時,作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為盲女孩那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所折服,我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作者與主人公的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闡釋了對生命的理解,進而引發學生對“人生”的選擇的思考。這種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使學生更深刻地關照自己的心靈,有利于學生健康個性的培養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三、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
對話應是反思的,即對話雙方都應該有理有據地申訴自己的看法,同時仔細地思考別人的看法,胡攪蠻纏和東扯西拉不屬于這種對話。例如《將相和》中,學生對藺相如和廉頗的認識不是很統一,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思考:廉頗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于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事情的結尾很完美,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對于文中的兩個個性鮮明的主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我們一定多鼓勵,多激發。
再如在學習《生命生命》時,既要學習文章準確的語言描寫,也要重視體會作者在情感上的真情流露,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的主題后,深入討論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有力,通過討論、交流,加深了學生對生活、對人生的認識,這也是學生與自己生活的對話。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痹趲熒膶υ捴?,在生本的對話中,在生生的對話中,讓語文學習悄無痕跡地印入學生的心田中。我想,這也是語文閱讀教學追求的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吧!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區郭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