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的知識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知識拓展提供前提。幫助學生選擇文質兼美的優秀讀物,實現知識拓展。提供學生交流課內外閱讀感受、成果展示的機會,增強語文實踐能力。我們教師也要巧妙利用網絡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積極性,為學生拓展知識建起堅實的平臺。
關鍵詞:知識拓展;實踐能力;閱讀興趣;閱讀感受
知識的拓展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恢復語文閱讀鮮活的面目。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的知識、能力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下面我結合二年級語文下冊的學習內容,談談如何注重知識拓展,培養實踐能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拓展課內學習內容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我們應該以教材為藍本,注重讓學生閱讀品味,提倡有創意、多角度的閱讀,以閱讀帶動學生的聽說寫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增強語文實踐能力。如,在學習《畫家和牧童》這課時,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描寫得非常生動,還配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插圖,學習課文時,要充分利用課本,調動學生的眼、耳、口、腦發揮學生的聯想來感悟課文,品味課文。讓學生聯系自己的體會,說說你想對誰說什么?學生有的想對戴嵩說:“真佩服您!”“你是個謙虛的人!”……有的想對牧童說:“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畫家提意見!”“你真是愛觀察的孩子!”……這樣孩子們在動腦、動口的過程中,從課本內走向課外,促成了教材內容向課外知識延伸,實現了知識拓展,增強了語文實踐能力。
二、把課內閱讀延伸至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
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兒童閱讀在孩子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童年讀的書可以讓孩子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彼晕覀儜敿ぐl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課內閱讀為引子,把孩子們帶進廣袤無垠的課外閱讀中去。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知識拓展提供前提
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非常強,我們要充分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合理引導,拓展學生閱讀的興趣點,讓學生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讓學習興趣真正成為一種學習需要。比如,教學《恐龍的滅絕》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把學生帶入了中生代時期,漫游在恐龍的世界里。看到這些活靈活現的恐龍,人們不禁會想為什么“今天的人類只能在博物館或者從電影和書籍中,來想象恐龍往日的輝煌了呢?”是地球的突然變冷,使它們耐不住寒冷,還是行星的撞擊,是哺乳動物偷吃恐龍蛋……孩子們的好奇,興趣都上來了,讓學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積極探索,追本溯源,“走出”課文,“走出”課堂,搜索閱讀有關恐龍的資料,探索恐龍滅絕的秘密。
2.幫助學生選擇文質兼美的優秀讀物,實現知識拓展
要讓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這也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教師應該根據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根據教學需要,把握時機,向學生推薦一些思想性、文學性、知識性相統一的閱讀材料。如,學完《丑小鴨》,向學生推薦《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從課內閱讀導向課外閱讀,拓展知識容量,讓孩子在童話故事里受到熏陶感化,從而實現閱讀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如,學習《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后,讓學生閱讀一些中國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南郭吹竽》等寓言故事,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感悟。讓學生在情感和經歷上都得到愉快的成功體驗。
3.提供學生交流課內外閱讀感受,成果展示的機會,增強語文實踐能力
課堂是培養學生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的展示臺,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為孩子們提供展示的機會,體現閱讀的課內外結合。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開展形式不一的語文實踐活動??梢允侵v故事比賽、朗誦會、猜謎語,演講課本劇等。學習《難忘的潑水節》,就可以讓學生開個有關周總理的故事會,或是有關我國的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介紹會,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感受成果,并能夠與同學交流,得到展示。不但能促進學生不斷地閱讀,體驗閱讀的樂趣,更能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拓展知識搭建平臺
為了更好地實現知識的拓展。我們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查閱資料,懂得收聽或觀看與課文相關的節目。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搜索一些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地了解與本課相關的信息。這樣不但可以幫助理解課文,還可增加知識儲備。同時,教師也要巧妙利用網絡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積極性,為學生拓展知識建起堅實的平臺。讓我們每個教師真正做到充實教材,開放教材,超越教材!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安市北門小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