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少年兒童的影響,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xù)到終生。因此,作為一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樣化。要為人師,不做經師;要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者、民主師生關系的建立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學生終身學習的奠基人。教師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從學生的思想和學業(yè)上兩頭抓起。只有這樣,才能使少年兒童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能力。
關鍵詞:個體;差異;教育;方式
農村學校教學設備有限,大部分家長對教育的熱忱泛泛,學校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管好班級,抓好成績。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自認為這些都有做到,且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對后進生有批評教育,平常的班級秩序雖不是井然有序,可即使是班里最淘氣的孩子也不敢怎么樣。
直到那天,期中考試作文《我的愿望》,有個學生說他的愿望就是不想聽到班里的同學在課后抱怨作業(yè)有的多有的少,罵老師不公平。雖然抱怨的是些平時學習不太認真、態(tài)度不夠端正的孩子,可我還是一下子就懵了,心里變得好糾結。
事情是這樣的: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結合實際,我把班里一些語文成績好、學習自覺性高、書寫工整、平時愛看課外書的孩子評為“學習委員”或“學習小能手”。在布置作業(yè)時,一些抄抄寫寫的類型,會根據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遍數。
原來我一直認為自己的方法是巧妙合理的,作業(yè)分了等級,變相地獎勵了某些孩子,使他們成為學習的榜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讓一些后進生多寫幾遍,好牢牢掌握。可事與愿違,現在,卻聽到了這樣的聲音……
經過調查、分析,我發(fā)現因為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學生不了解教師的用心,他們只知教師偏心,對作業(yè)產生一種抵觸心理,對優(yōu)等生產生反感。即便完成了作業(yè),可在這種狀態(tài)下,效果可想而知。但我一廂情愿地認為這個方法一舉多得,其實是一種懶惰,想以“不變應萬變”,新時代的孩子,思想迥異,個性鮮明,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更快,你若跟不上時代,沒有隨時跟蹤他們的想法,與之打成一片,只想以簡單的教育方式應付他們,得過且過,學生不僅學習差,久而久之,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在學校沒有快樂的他們,一個個“呆若木雞”……我們情何以堪。
從這件事中,我在心底里更深切地體會到教師真真正正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一個怠倦,即使時間很短,可將會有多少心靈受到傷害,當這種傷害沒有及時得到關注與治療時,就會在學生的心靈留下一個傷疤。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工作水平不僅取決于教師完成工作的水平,更重要的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真摯的了解與關愛,學生對教師的認同和尊重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管是校規(guī)不慎嚴格的、教師工作相對輕松的鄉(xiāng)村學校,或是教師需要全力以赴的城鎮(zhèn)學校,我們都得全心全意地付出。
我在此時體會更深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身體力行這句話,你做好準備了嗎?
做好了,再上路,慢慢走,記得回頭緩緩……
參考文獻:
徐莉.做班主任不容易[J].班主任之友,2012(01/02).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長坑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