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應(yīng)當注重重建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從一味地“拓展知識”轉(zhuǎn)向“回歸生活”,還學生以生活,還學生以快樂。生活的大門一打開,昏暗的語文課堂就會穿透進無數(shù)鮮活的陽光。
關(guān)鍵詞:語文;生活化;教學資源
每次看到學生歡呼雀躍地飛向操場,意興闌珊地趕回教室,我都能感受到課堂對于學生的壓力和束縛。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是語文的靈魂,沒有生活的語文是空洞而乏味的。當前小學生語文習慣性差,對學習語文缺乏興趣,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語文教育只盯在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下面,是我在生活化語文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做法與感受。
一、創(chuàng)設(shè)生活化的語文情境
我們的語文課堂應(yīng)該努力創(chuàng)設(shè)一種生活的情境,正所謂生活處處皆課堂。讓學生在綠綠的草地上識字學文,在花紅柳綠中朗誦詩歌,在瓜果飄香的豐收園里吟詩作文,學生的語文學習該是多么充滿樂趣!除此之外,開設(shè)課前三分鐘的快樂交流,讓學生把大量課前閱讀時獲得的新信息、新知識帶進課堂中,在這樣課堂上,學生不再僅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xiàn),同時還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
二、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體驗生活
現(xiàn)實生活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學資源,只要能夠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都可以看作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可以立足課本,將學生引向更廣泛的生活天地。如,《蟋蟀的住宅》一文,對于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學生而言是司空見慣的,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學生卻不多,教師應(yīng)在課堂上向?qū)W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wù),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得心應(yīng)手了。
三、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課外活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中提出:“教學做合一”是創(chuàng)造。在做中學活的知識,用活的知識。如,秋天到了,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收集各種各樣的落葉,認識它們,了解它們的形狀、顏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歡的樹葉貼在紙上,寫上名稱或者寫上一個自己喜歡的描寫樹葉的詞語或句子,或者用樹葉鑲一幅畫,再給畫取個好聽的名字,給畫加上文字說明等。這既是一幅由學生親自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又在實踐活動中識字、學詞、學句,積累語言,發(fā)展思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處處皆語文。只有把語文學習融入生活這片沃土中去,讓語文之花在生活中綻放,才能使語文教學得到升華,使學生在語文的世界里盡情遨游、流連忘返。
(作者單位 河北省深澤縣中白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