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師生雙方的活動,教師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學法,傳授學法,要讓學生善于學習。這樣教師教之有方,學生學之有法,雙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節課在鞏固練習部分做“想想做做第3題”時,先讓學生讀題,隨即教師拋出問題“為了準確涂色,應該怎么辦?”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思考,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幾次的試教,教師由一開始的引導學生說出根據分數來平均分一分,再涂色,進而細化到這次上課時引導學生說出由分數看出分母確定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即是平均分的方法),再由分子確定涂其中的幾份(這便是涂色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領會“在每個圖里涂上顏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數”,其實就是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先將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至于分成幾份,就得看分母,分母是幾,就把這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第二步是涂上顏色,就得看分子,分子是幾,就涂其中的幾份。教師講清題目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細化分析,方法明確,條理清晰,再用第一個圖作為示范,這即為教師所用的示范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結合,相得益彰。學生自己操作進行分一分,涂顏色時也會因已掌握方法,獨立完成起來也會得心應手,水到渠成,不會出現什么大問題了。不過,不可避免的是個別學生接受能力的原因,還會出現點問題。教師便趁學生獨立完成時進行行間巡視,收集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再通過投影展示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引起學生思維的撞擊,去觀察,去反思,去診斷,進而鞏固所學知識。
因為教師的教法得當,學生的學法自然,兩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繼而最后在全課總結時學生能夠很清楚、很完整地說出本節課的所學知識。
但我還有一點淺見,在完成“想想做做1”的第(1)小題時,教師讓學生匯報結果,有一學生說:“每個球是這一盒球的1/3。”答案是錯誤的,教師便立即打斷,不容其思考、爭辯,而立即指名其他學生說出正確答案,并說出正確答案的思考過程。此處,好像有點授之以魚的味道。如果教師當時引導錯誤的學生自己說出想法,找出錯誤原因,讓學生道出心里所想,再由錯誤的想法能自己領悟到正確的思考方法,那樣是否會是真正地授之以漁呢?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州師專泰興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