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教師應進一步明確教學改革目標,理清教學改革思路,切實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效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得到最有效的教育,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總會遇到一些困難,應該從各自的實際出發,不斷強化改革行為,落實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改;課堂;高效;教材
一、“高效課堂”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困惑
1.教師對“高效課堂”的認識不足。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2.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效果不佳。根據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教師主導的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僅僅體現在活動形式上,學生不夠投入,往往走過場,看熱鬧,影響實際效果。
3.學生主體發揮不夠。教師總覺得講多了怕不合要求,浪費了學生的討論學習時間,不敢講;講少了怕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得不透,掌握得不全面,不放心。導學案“導學”的功用并沒有發揮出來。
二、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和導向作用
新課程標準更加突出德育的時代特征,堅持能力為重,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內容和難度。如,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識字寫字教學進一步提倡“多認少寫”,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明確規定,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在寫字教學中增加了關鍵性的“第一二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
練”。從“創造性理解”走向“正確理解”,規避教學的盲目性,減少教學的隨意性,直接影響到“教什么”的關鍵問題。
三、課程的本質在教學內容
課程是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統整,課程的本質是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的性質定位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導致語文教學“工具性”失重,語文教學不重視文本、不尊重文本,課堂上出現了非語文、泛語文的現象,使大部分語文課成了品德教育課。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編輯室主任陳先云教授認定“語文教學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提出課程的本質在于教學內容。所以,要加強課程改革,構建“高效課堂”,必須認真鉆研文本教材。
四、全面解讀教材——構建高效課堂的根本
上好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準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教材解讀的內容主要有:弄清教材對“課程標準”要求的具體體現,了解教材的編寫體系,把握教材的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弄清教學的重點、難點,解決教材的疑點。目前,由于我們對課程標準的導向把握不準,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導致在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五、立足常規,夯實基礎,增強“高效課堂”的內驅力
教師在掌握課標、吃透教材、把握學情的基礎上,高質量落實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備程序、備作業的常規要求。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不斷超越自我,創造性地開展有效備課,逐步讓每一節備課都能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線索清晰、方法得當、內容精當,形成有個性、有創意的教學設計。課堂上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讓學生自主卻不自流,讓學生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全神投入,緊張而愉悅地學習。
六、恰當地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手段基本普及,教師上課使用課件進行配合教學,是課堂教學點睛之筆。組織學生到多媒體教室去感受一下高科技帶來的成功和喜悅,效果是相當的不錯。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些問題:是不是每一節課都要用課件呢?是不是每一個實驗都要用課件來實現呢?我覺得,多媒體教學只是課堂教學中一種較為理想的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課堂教學,使用的目的是為了直觀、形象地幫助我們教學,而往往出現的情況就是教師課堂上被課件所控制,而自己不能控制課件。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并未能較好地反映出來。凡是能用學科手段解決的問題,盡量不用多媒體為好。
七、開足開齊課程——構建高效課堂的外驅力
由于學生的特點,除語數外的其他課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當前的實際是大多學校重視語數外的教學,忽視了其他科目的教學。長期下來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就會有一定的影響。即使沒有專職的教師,也應開足開齊所有課程。學校和相關部門要把握好導向作用。
總之,課堂不是教師展示的舞臺,而是學生展示的天地?!案咝дn堂”的構建,需要很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作者單位 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店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