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轉型是指通過教育規范體系的整體性變革,改變教育內部的實體和關系結構,轉換教育內外部功能,使教育獲得新的相對穩定的存在方式。目前,我國正處于教育轉型期,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開拓智力,因此,要正確理解轉型期中的智育觀念。
關鍵詞:教育轉型;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智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在我國,伴隨這巨大變革的教育也有著本質的變革,就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即從追求智育的單一教育體制向著全方位的智力開發型的方向發展。
但是,由于人們的觀念不明確,轉型十多年,結果怎么樣?仍然表現為理解素質教育與智育教育的關系混淆。我們說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開拓智力,激發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及時發掘積極因素,活躍求知中平等的師生氣氛,善于發現非智力因素,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以成長為祖國棟梁之材。而智育呢?則是通過老師不斷地“傳道授業解惑”知識的灌輸,促使學生才識范圍的擴大,有文化水平才能在建設祖國中做出貢獻。顯然,兩種觀念在授業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其目的完全一致,都是造就合格人才。那又何必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看呢?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轉型期中的智育觀念,切不可忽視智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當然,應試教育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積極作用,沒有基礎學科的理論知識,沒有雄厚的文化水平,三彈響不了,衛星上不了藍天,潛艇下不了深海,強大的軍事力量沒保障,更何談建設祖國。但是,也應該看到當前素質教育的巨大潛力。據權威發布消息稱,中國在近年來獲得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最多,但沒有一位成為數學家;多種高級知識技能競賽中我國獨占鰲頭,處處看到made in china,卻沒有China discovery,更談不上諾貝爾獎。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教育體制,在于我們培養學生能力、開拓學生視野上有問題。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重知識的傳授,欠能力的培養,也逐步暴露出應試教育的弊端,這也呈現出需要轉變為素質教育體制的意義。不過,要擺正關系,千萬不能全盤否定智育,不能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分數,不搞考試,少做作業,上課多提問,放學不留學生,不再家訪,美其名曰“減輕學生負擔”,連語文成績的好幫
手——日記,有的也想去掉,甚至昔日的“培優補差,不吃飯也補好課”的做法也看不到啰!殊不知,依照我們農村的條件、能力和知識水平,又能給學生啟迪多少呢?讓給學生時間,是要引導他們會玩,在樂中求知識,尋興趣,發揮特長,長本領,開發潛能,調動積極因素,提高創新意識和水平。如果我們一味地玩,學生連起碼的語言表達和漢字書寫能力都沒有了,更何談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了。
因此,去掉不以分數衡量人的智育第一,沖破應試教育的束縛是轉型期的首要任務,這也要求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知識傳授的保證,又要善于抓機遇,及時引導學生思維,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精心培育多才能的下一代,使孩子們都能成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用人才。
(作者單位 曹建中: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吳家店鎮小學 王萍:河南省信陽市第十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