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創新中學素質教育,始終是教師心頭的一樁難題。眼下,現行中學教育在培養中學生素質方面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鉆研之余也感到力不從心。
關鍵詞:烙餅教育;創新;教學方法;思考
一、由烙餅引發的思考
在前些日的教研交流會上,剛從北京新課程培訓歸來的歷社科組長給大家講了一個關于烙餅的故事,引起了筆者的興趣與反思。故事說到,有一個兒子嫌媽媽烙的餅不好吃,媽媽聽了生氣地說:“我都給你們做一輩子飯了,你還想怎么著?有的吃就不錯啦!”這時候的媽媽還沒細想為什么她烙的餅不好吃。后來,她冷靜下來開始反思,進而研究起這做餅的學問來。“是啊,你說我怎么就烙不好餅,人家是怎么烙的呢?”“我烙不好,人家烙得好,可能是用的鍋不一樣?”為了驗證猜想,她出門時開始留心賣烙餅的店鋪,可她注意到外面專門賣烙餅的人用的也是平底鍋,和她在家用的沒啥區別。她不甘心地又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才發現“人家烙餅時加的油很少,而且中間用毛刷加油。這樣做不油,還不容易糊鍋。火不要急,也不用老翻它。”領悟了其中“秘訣”后,她覺得這其實很簡單,也沒什么了不起。但重要的是,她很享受這個探索的過程,而兒子也開始夸她的餅做得好吃了。她不僅收獲了成就感,還學會了烙餅。學烙餅尚且如此,教學探索又何嘗不是呢?
二、創新教育時不我與
身處21世紀,無論是科技進步還是社會競爭都急需大量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而優良的教育恰恰應時所需。
歷史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順應當代社會發展,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知識,旨在提高學生各種能力,培養其國家認同、全球視野和環境意識,使他們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社會,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國際激烈競爭的合格人才。
作為該科教師,如何烙好“教學”這個餅,把學生培養成未來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認為教師也要像那位媽媽一樣不斷地思
考探究。
三、烙好“教學”這個餅需要一步一步來
在教學中,像那位媽媽一樣,教師也應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當舊方法不適用時,及時接收學生反饋,進行反思。
除轉變思想外,烙好餅也需要掌握“秘訣”,即講究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靈活性。正確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能激發學生興趣,而“教無定法”,教法因教材和教學對象而異。如,講授《多樣的地形》這一課時,筆者采用了“主體性課堂教學”方式,以自然風光圖片將學生引入課堂,以古箏樂為背景創設情境,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隨后以“提示主題、閱讀課文、綜合概括、情感感悟、反饋鞏固、課堂延伸”開展課堂。而“聊天教學法”“假設教學法”等的采用更能將課堂變得生動。教學過程理應是積極有趣的互動,一個享受的過程,而非知識輸出和接收的傳輸站。
而這也進一步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在課堂上尋求與學生間平等的合作關系,起到點撥和承轉作用,而非領導、灌輸的“權威”。例如,在討論問題時可以通過暗示、引導來激發思想靈光,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激勵他們發言。記得在十年前的一次深圳市新課程培訓會上,資深記者李建平曾說過,教師應起到這么一個作用:“捕捉亮點,點撥偏差,讓失誤得以矯正;引發爭議,讓思維擦出火花;削枝除葉,讓質疑抓住主干;撥動琴弦,讓情感得到熏陶;尊重選擇,讓個性自主張揚;滿足表現欲望,讓生命釋放活力。”
而烙好一塊餅來,選材也很重要。如果用死面,那即便技術再嫻熟,餅也會因干硬而口感不佳。因此,將學生培養成“活面”,讓課堂成為活水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約翰·霍特在《孩子為何失敗》一書中說,“這些年來,我一直苦苦思考:為什么他們學不會我們教的東西呢?我已經找到答案了:因為我們是在教,我們是在試圖控制他們的思想。”而這正是中國當下基礎教育的現狀,太多的老師在“教”,都把學生教得沒了興趣。因此,教師的“教”要轉變為學生的“學”。教學時應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強調合作意識。如課前讓學生收集材料、課上觀察分析、小組合作交流、互相評價、共享思維成果。學生由此得出的結論都是他們經過思考分析得來的,而不再是從書本或老師直接得來的呆板知識。
再回到課程本身,由于歷史與社會課程涵蓋面廣,還面臨著學科交融帶來的知識整合。受此沖擊,“傳統的教育模式”因為不能承載新時代對它的要求,瀕臨淘汰。這便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挖掘課堂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等實現提升。另外,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等豐富生動教學方式的采用也能吸引學生積極、自信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但如何真正實現學生在新課程中的“全體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如何更好地烙好這個餅”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改革的步伐不會停歇,進步的腳步永不止息。筆者堅信課改的道路或許坎坷,但前方一片光明。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華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