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行為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直接的影響,對待這種行為要有不同的策略來應對,重視幼兒攻擊性行為,需要家庭和學校教師的共同配合來完成。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健康成長;策略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有打人、踢人、推人和搶別人東西等攻擊別人的一些行為,如果不加以制止而任其發展,不但會影響孩子的道德行為發展,還會在以后的人際關系中造成很多的負面影響。下面我們就關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應對策略做淺顯分析。
一、攻擊性行為的個體案例研究
在幼兒園,一般都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入學時間分為大、中、小班,而在小班中所出現的攻擊性行為是最為明顯的,小班的學生也是最難教育和管理的,小班的學生年齡一般是最小的,并且在小班中,找老師告狀的家長也最多,很多原因都是自己家的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被踢了、被咬了等等很多情況。小班的孩子可以說身心發育還不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明顯,還沒有學會怎么和人進行交往。這種攻擊性行為在大班中沒有那么明顯,但是,也有個別案例發生,有這種行為的幼兒,一般都很難融入到集體中,在集體活動中缺乏積極主動性,注意力不集中,在其他各方面的發展也很緩慢。由于在和其他幼兒玩耍時,其他小朋友都可以開心和諧的游玩,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就會漸漸地被排斥,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孤僻,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以及人格方面的發展都有不良的影響。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對他人的攻擊性行為,這種行為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不良傾向,常常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對人際關系的培養很不利。下面是對攻擊性幼兒的個案觀察:曉曉四歲,在幼兒園的小班,性格活潑好動,善于觀察事物,對事物很敏感,父母不常在身邊,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就養成了亂發脾氣,喜歡指揮別人的壞習慣。在和小朋友玩游戲的過程中輸了游戲不但不服氣,還會趁機咬贏了游戲的小朋友。幼兒的這種行為有不同方面的影響,還要有不同的策略來應對。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幼兒園其實應該是培養孩子玩耍的一個地方,在沒有受到外界環境干擾下,心靈是最純潔的,在幼兒的世界里只有玩耍,發展天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很多家長還是有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觀念,認為孩子只要進入學校就是學習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再加上很多家長之間對孩子的比較。這種影響就更加明顯。
2.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四二一”綜合癥,即四個老人和兩個大人,把一個孩子以寶的形式伺候,百害而無一利。父母對孩子無法做到言傳身教,甚至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恐嚇,打罵,孩子就會對這些行為進行模仿,在幼兒園打罵自己的同伴。
3.幼兒的心理因素。兒童幼兒期是社會性發展的萌芽時期,開始建立合作團體意識,但是又沒有社會交往經驗,又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于是,兩者就會發生沖突,從而便很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4.大眾媒體的影響。隨著現代網絡技術越來越發達,電視和電腦也越來越普及,幼兒在看電視或者玩電腦游戲時,經常看到一些暴力、復仇鏡頭,還有一些兒童動畫片,也帶有很多暴力色彩,兒童的分辨能力很差,又有極強的好奇心,感覺到刺激好玩,因此就進行模仿。這種刀、槍、殺之類的事物,只會給幼兒造成負面影響。
三、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應對策略
1.樹立科學合理的兒童觀念。還要注重成人榜樣的力量。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起科學的兒童觀,在生活中要多閱讀有關于兒童教育的書籍,并且要認真學習,深刻體會和領悟,結合在自己班出現的情況和教學經驗,制定出符合現代化教育的兒童觀、教育觀。其次,家長也應該有科學的兒童觀,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各種各樣,因此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通過婉轉、間接的方法來改變家長對孩子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家長和老師共同配合,一起解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教師在與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家長交流時,不能一味的把責任歸于家長和孩子,一味的告狀,而應該共同分析原因,善于接受所有對幼兒教育有利的觀點,只要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教師也要向家長說明,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和家長的配合教育。兒童時期,幼兒的認知能力比較弱,對很多行為缺乏認知,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很容易受到成人行為的影響,所以,成人給孩子做出榜樣,要用積極的力量來教育和影響孩子。
2.努力發現幼兒的優點,用恰當的方式懲罰。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點,即使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也一定有他的積極可貴之處。比如,這樣的孩子有主見、好探索、聰明、好問等等,只是在很多情況下被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所掩蓋而被忽視了。其實孩子的優點與缺點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教師從另一個角度以平靜心態來看待,就可以發現孩子身上的很多優點,再利用這些優點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在孩子犯錯誤時,要及時教育,適當的時候要進行一定的懲罰,讓幼兒所作出的攻擊性行為在短時間內得到反饋,要讓他們知道錯在哪兒,應該怎么去改正。同時,教師要注意在教育和懲罰中的言辭,做到就事論事,不可以對孩子進行主觀的人身攻擊,由于在近期全國內的很多幼兒園對待孩子有暴力行為。所以,更不能對幼兒的道德品德有消極的評價,以免影響幼兒的自我評價。
3.讓幼兒增強“我是好孩子”的意識。如果在教育中孩子有錯誤行為時,要給予懲罰,那么,如果孩子有一些積極的做法和行為,鼓勵是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鼓勵是一種肯定,是促進進步的前提,鼓勵和肯定會讓孩子意識到他做的某些事情是正確的。比如,在玩游戲時,有的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一定會有幫助摔倒小朋友的,但是,也一定有無動于衷的,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對幫助人的幼兒進行鼓勵,強化積極的行為,善于幫助人的孩子一定是個好孩子,也許,其他的幼兒就可以從一件件小事中體會到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做了是錯誤的,而形成“我要做好孩子”的行為意識。
4.允許幼兒進行合理的宣泄。可能有些幼兒由于害怕受到懲罰,不斷地強行抑制對別人的攻擊傾向,如果長時間得不到釋放,就會產生過度焦慮、壓抑的心理狀態,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幼兒園內,我們都應該給孩子在適當的環境下,設置合適的游戲來進行心理宣泄,代替攻擊性行為。比如,給孩子玩橡皮泥,橡皮泥可以捏出各種形狀的事物,還可以擠壓、摔打,在這一過程中,有利于幼兒把心里的一些不良情緒通過合理途徑無意識中釋放出來;還有的孩子喜歡奔跑,就組織孩子一起賽跑或者踢足球;可能還有一些孩子喜歡大聲說話叫嚷,那么就讓他們進行朗讀或者表演。只要是可以代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積極做法,都是可以采納的。
總之,我們在對待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時,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對于幼兒身上的不足之處,相信他們會改正,而對于幼兒身上的亮點,我們要給予鼓勵和引導。這些都需要家長和教師的重視,并且共同配合和努力,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并創設好的教育環境,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練.幼兒園教師解決幼兒沖突的角色分析與思考[J].幼兒教育,2009(5).
[2]周宗奎,范翠英.兒童社交問題解決與其社交地位關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11(5).
[3]孫曉玲,吳明證,李曉文.兒童人際沖突解決研究芻議[J].寧波大學學報,2009(2).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鎮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