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詩歌有很強的文學性和教化功能。為了中職詩歌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就如何做好充分的詩歌教學準備,并以讀說唱寫漸進式模塊進行教學,最后通過成果展示的方式提供詩歌再教學的動力,這三個方面進行了中職詩歌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中職;詩歌教學;有效;讀;說;唱;寫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心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充分體現了詩歌的社會功能,語言文學功能與陶冶情操,培養美好人性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在中職開展有效的詩歌教學,使之實現多方面的預期目標,是中職語文教師的一大課題,而我作為一線的中職語文教師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思考與實踐。
一、詩歌教學前奏:興趣激發——心理蓄勢
1.以聯為媒,為詩歌教學鋪路
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了用對聯做為催化劑,能把詩歌特別是古詩詞教學與職高生學習興趣緊緊連在一起。原因在于對聯特有的趣味性,民俗性。在職高新生中,教師可以利用對聯這一教學資源,從“一字對”開始對學生進行訓練,如“日對月”“天對地”“紅對綠”等。然后再擴展到“兩字對”,進而“三字對”,直至整副對聯的完成。并把學生的對聯習作展示在黑板上,或者在教室墻壁上,或者在學生自己的家里,有了教師、同學、家長、客人的正面肯定。這種寓教于樂的詩歌教學前奏,能很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懷有求成欲而在初中小學階段未能得到滿足的學生初嘗成功的愉悅,進而產生樂學的想法,為詩歌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
2.以歌帶詩,為詩歌教學熱場
我們也發現,學生雖然不大喜歡詩,但很喜歡歌。基于“詩”“歌”本一體的理念以及許多詩歌已經被改編成流行歌曲的現實情況,教師結合課堂開設“我愛記歌詞”這種專題活動。引導學生唱詩歌,唱出對詩歌的熱情,使得學生在記歌詞的基礎上,喜歡上詩詞的典范之作。這樣一來就實現了以歌帶詩,進行有效詩歌教學的目的。
二、詩歌教學主旋律:融主觀體驗和客觀分析于一體的讀說唱寫漸進教學實踐
解決了職高生與詩歌的隔膜問題。我們應著手于學生參與詩歌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并安排了漸進教學的模式。
1.“讀詩”,培養學生邊思邊讀,邊讀邊思的習慣
教師在指導學生記下初讀的感受。如讀《雨霖鈴·寒蟬凄切》時的“傷感”“孤獨”“無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的“豪氣”“悵然”等等,以備“說詩”“析詩”時用。教師指導學生以旁注的方式記下疑問、心得。只有這樣,邊讀邊批,邊批邊問,讀詩歌,才會有更多的收獲。當然,由于職高學生詩歌賞析水平上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架設詩歌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其生活類似的經歷,體味在親情、愛情、友情、自然、社會等方面的美好體驗,從而達到進入詩歌之境,與詩人產生共鳴的效果。
2.“說詩”培養學生勇于質疑權威,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說詩”是一個把“思”的內容外顯的過程,更是一個對詩歌進行質疑答疑,再質疑再答疑以及立體點評的過程。“說詩”的過程既可以看到學生在現有詩歌鑒賞知識上的運用能力,同時又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通過一個又一個學生的“說”,教師和學生多人的“聽”,聽后的質疑答疑評論相結合的形式完成詩歌教學任務。當然,教學評價在傾向性上以正面評價為主;在評價主體上采用師生共同參與的形式;在評價方式上可采用互評、自評摻雜討論地進行。
3.“唱詩”,以唱代背,用娛樂的方式帶動學生步入主動學詩的境界
“背詩”是積累詩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一種手段,但是背是一個枯燥的過程。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達到詩歌積累的目的,本人在詩歌教學中開展了“以唱代背”、“以唱帶背”的教學策略。鑒于年輕人都喜歡唱歌的共性,本人讓詩歌回到他最初可吟唱的形式。在“唱詩”這一環節,我們可以拿現成的如根據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改編的《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改編的《月滿西樓》等詩歌作為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找相應的曲子唱詩詞,然后要求學生找適合的曲子唱學過的詩詞,要求曲子風格符合詞作情感。這些要求,可以使學生主動去探求每一首他喜歡的詩詞的風格,去把握詩詞的情感基調,也使得學生在一種娛樂方式的帶動下步入主動學習的境界。
4.“寫詩”擦亮學生審美的眼睛,點燃內心詩意的火種
“寫詩”是指仿寫詩歌。“仿寫”的第一步是讓學生投身到生活中去,以真情為最基礎要素,在身邊、在生活中尋找與親人、朋友、師長、自然有關的題材。從這些題材中提煉表達內心情感的意象。寫作的對象可以是古詩詞,也可以是現代詩歌。現代詩歌中的一句話詩歌就是不錯的仿寫對象,如冰心的“墻角的花啊,你孤芳自賞時,世界就小了”。同學興致還是很高的,有同學就學著寫,如“籠中的鳥啊,你安于現狀時,自由就沒了”。也有的跳出這一句式寫的,他們有寫“燕子——眼前的大海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彼岸的春天”等美麗的詩句。總之,仿寫讓他們找到了一個詩意的天地。同時,同學們開始被詩歌擦亮眼睛,更多更好地發現身邊的美,有更多地幸福體驗。
三、詩歌教學的延伸:利用各種途徑鞏固教學成果,以成果為詩歌再學習提供動力
教師利用各種宣傳途徑鞏固詩歌學習的成果,對詩歌教學要實現的目標而言是個精彩的必不可少的華彩篇章。因此本人采用鼓勵學生投稿,搞學習園地詩歌專輯,做班級詩集,個人詩集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方式和途徑,提高學生詩歌學習長久動力。
總之,通過這些教學手段的嘗試,本人對照之前的詩歌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還是行之有效的。當然,這種模式還存在著許多欠缺,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詩歌解讀能力,更好地完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傳遞的重任,最大程度地實現中職詩歌教學的有效性,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錢威.語文教學藝術導論.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
[2]鄭金金,俞國良.人際關系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商務印書館,1979.
(作者單位 浙江省余姚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