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初中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追求技能強化訓練,不是把學生都培養(yǎng)成美術家,而是將美術作為一種語言,運用技能把學生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使美術作品體現(xiàn)出時代性、人文性、情趣性、品味性。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愛社會。這就要求更新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屏棄陳舊的教育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
關鍵詞: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
在談及初中美術教育時,一位學者曾經感慨地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育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深受傷害;教的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的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在走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將轉變的教育觀念轉化到學生美術活動的實踐當中來,我們也曾探索過。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呢?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營造教學氛圍
美術是一門藝術語言,也是一門視覺語言,它是學生在緊張的文化課之余放松的一節(jié)課,教師要顧及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以探討方式展開教學,平等地參與和交流,在教學的角色上適時轉換;對于學生在造型上,色彩搭配創(chuàng)作上,教師不能以自己為中心,而以學生為中心;在討論和相互關照過程中給學生以抒發(fā)個人見解和情感的空間,允許不同的意見存在。在對話和交流中去影響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這種教學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又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形成。
二、采用競賽教學
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強,愛表現(xiàn)自己。根據這一特點,有意引進競爭意識,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比如在上《祖國大家庭》服裝設計課時,我采用了分組競賽的形式,四個組為四隊,要求在三節(jié)課的時間準備設計好服裝款式,第四節(jié)課由各隊的同學出來表演,還邀請了一些老師做評委,看哪一組的服裝設計和表演得最好。學生情緒高昂,都想爭第一,于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對服裝設計的了解越來越多,興趣也越來越濃。通過競賽,學生既了解民族服裝的特點和與該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地理環(huán)境、文化等因素的關系,了解服飾的結構、色彩、紋樣,又能依據一種基本樣式進行多種變化設計,還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三、進行學科滲透
美術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不是孤立的學科,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中學的各科教材中,有許多需要運用圖像來闡明科學內容、剖析理論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僅用語言文字符號難以表達,而運用圖像符號則一目了然。美麗的圖像又能使學生產生美感,滲透著美的教育。因此,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各科教學的聯(lián)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是有效發(fā)揮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習興致的教學途徑。如有機結合初中語文課的景物描寫給文章繪制插圖,教師通過文與畫密切配合,增強了講課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增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在平面構圖設計中穿插平面幾何知識,有效地加強了兩個學科間的知識溝通,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四、進行激勵評價
教學活動的結束不應以作品的結束而結束,評價作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專業(yè)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作品,雖然畫得不美觀,卻是學生豐富內心世界的體現(xiàn)。評價學生的作品是一個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集思廣益的過程,要人人參與,積極發(fā)表看法。每次活動結束,將全部的作品展覽,讓同學們互相審視、交流,教師欣賞每一幅作品卻不必給作品打分、不給作品下結論。這樣畫好、畫壞,沒有心理負擔,創(chuàng)作欲會更強,但是老師應記下每個學生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以后的活動中因材施教。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作為信息的載體,在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的實踐中搭起過渡的橋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它不僅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而且能有效喚起人的興趣、情緒和思維。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中國刺繡歷史、唐三彩、中華陶俑、中國畫筆墨情趣等以更直觀、更形象的畫面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他們進入情境,便于他們認識、理解、接受、領悟,使美術教學更為生動活潑。
(作者單位 貴州省仁懷市魯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