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是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美好生活的眷戀和淡也濃、甜也澀的思鄉之情。
一、教師自身素質
1.教師自身教育教學素質很適應教師職業。
2.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看出教師能將課程標準要求內化并轉化落實到課堂教學行為上。
二、課堂教學
(一)以讀為主線,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可見“讀”的重要性。同時,新課標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關于朗讀的核心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孫老師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點,以讀為主線貫穿始終,給予學生大量朗讀時間,在讀中進行感受與體會,運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努力使學生在讀中受到熏陶。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
建議上課老師:
1.在針對文本中的某幾個重點處語句或段落,采取自由讀、個別讀或范讀等方式,由品賞朗讀、對比朗讀(對比朗讀目的不在于使學生比較高下,而在于學生在互相傾聽的比較、鑒別、分析中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相似的個性化理解,同時“潤物細無聲”地提高學生的語感)來領悟作者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鄉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讓學生比較閱讀,結論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但是目的不是比較哪個地方的桂花更香(也許一樣香),目的在于引出母親的“話”,達到表達“思鄉”這一主旨的目的,“因為快樂就難忘,因為難忘就回憶,因為回憶才更思鄉”。
3.要關注朗讀的針對性,這就突顯了“讀”時教師提出的具體問題的重要性了,所以有問而讀的“問”的設計就要尤為精心。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不僅僅是容器,更是需要點燃的火炬。孫老師在上課伊始,就問及“你置身桂花樹下的感受”;還有課中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形象地描述場景,讓學生談感受,這些都無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訓練點,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體會,同時還豐富并發展了學生的想象。
建議:在品味“搖花樂”處,帶著“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這樣的任務,讓學生閉目傾聽、默想,然后讓演講能力強的學生讀“搖花樂”一段,讀完讓學生(甚至可以延長一些學生默想的時間)說一說。這樣堅持訓練,一定會在豐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課堂教學體現民主平等的思想,創設了安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體現這一點的有:
1.教師友善的教態、親切的語言、關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個自然段,有個學生竟說“第9段……”老師沒有批評、更沒有生氣。
3.老師尊重學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個性化。這些均能讓學生感受到(聽課者也會感受到)上課老師的愛心、寬容和民主,這樣會使學生有表達的欲望和積極性,也自然就為學生產生“創新”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性。
(四)拓展資料,感悟鄉情
1.上課伊始,學生展示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符合課標“積累”的要求。
2.上課結束時的“推薦課外閱讀書目”環節,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和興趣。堅持訓練,如果能使學生形成閱讀的習慣,不僅使學生受益終生,也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