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提出創設問題情境在化學教學中的意義,然后分別從化學實驗、化學與生活、化學史等方面闡述如何創造問題情境,最后提出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也是優化課堂提問效率的保障。
關鍵詞:問題情境;化學實驗;生活;化學史
一、創設問題情境在化學教學中的意義
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正是在其豐富的情境中不斷被應用和發展著。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有可能形成積極主動內化學習內容的心向,才有可能有效地對學習內容進行“意義建構”。
情境是一種氛圍,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就像人們需要清新的空氣、綠色的叢林、藍色的海洋等生存環境一樣。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訓練學生的智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得以更好的體現。良好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有效地內化化學學習內容提供了可能,成為學生有效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因此,努力創建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是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的中心任務。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途徑
《現代漢語詞典》中,情境的含義為“情景;境地”。可見,情境是客觀的、具體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化學問題、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圖片、實物、模型和影像資料等教學素材,積極創設出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由“境”生“情”,由“情”導“思”,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自主學習作鋪墊,為創新思維制造空間。
1.從化學實驗入手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形成化學實踐能力的一種基本實踐形式,是學生認識化學世界的窗口。教師可利用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家庭小實驗以及一些改進實驗等創設情境,也可利用實驗過程中的異常現象,實驗中的失誤創設情境。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模擬或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化學1專題2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中過氧化鈉的性質時,設計一個“滴水生火”的實驗,由于實驗結果與水能滅火的日常觀念相矛盾,這個一反常態的實驗現象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的思維特別活躍。此時拋出問題:“水為什么能點火呢”,在這樣的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會收到不同凡響的教學效果。
還有在學習專題4第二單元《生產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中氨的性質時,演示了氨易溶于水的噴泉實驗后,設置下列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1)噴泉實驗原理是什么?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2)火山噴發原因以及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原理與課本中噴泉實驗原理是否相同?(3)噴泉實驗中溶液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為什么?(4)只有易溶于水的氣體才可能形成噴泉嗎?(5)CO2、Cl2等氣體能否做噴泉實驗?如果能,還需什么試劑?通過所設置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促進和激發學生去探究,通過不斷的疑惑和探究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不但使學生對噴泉實驗原理理解得更精細和透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2.通過生活來創設問題情境
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氣息,是學生化學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學生化學知識的最大應用場所。新課程提倡的理念之一“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具體的事實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化學視角、化學方法去觀察、思考日常生活、社會、環境、能源等方面的典型問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實踐性和深刻性。并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實現“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生活”。
例如,對碘元素的檢驗探究時,可創設以下情境:展示一包食鹽,講述食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調味品,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食鹽幾乎都注明“加碘”,并介紹碘的重要性,然后提問食鹽中碘到底是以哪一種形式存在?還是多種形式存在呢?如何檢驗其中的碘元素?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使學生更加關注身邊的化學問題,學以致用。還有像奧運會可成為創設問題情境的熱點,以奧運會為背景,可以挖掘奧運與能源利用、環境保護、新科技、新材料、食品藥品、安全保護等,這些匯集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化學問題,拉近了奧運會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感受奧運的無比激情。
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在運用知識的同時,也明白了生活中的諸多“為什么”,增強了對化學學科學習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如在學習原電池之后,根據生活中的金屬腐蝕與防護向學生提出問題組:
(1)以下物品采用哪種方法防銹?學校橋梁的鐵欄桿、校徽、游樂場過山車的鋼架、放電熨斗的支架、鋼刀片、鐵制水閘、海邊碼頭上的鋼軌。
(2)假如你是橋梁建筑師,你將如何考慮橋梁的防銹問題?除了防銹之外,還應該考慮什么?引導學生從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多角度綜合的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我們校園內的金屬腐蝕現狀?如何加以保護?
如此以生活中真實事故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追問又恰到好處,思維火花一觸即發,從中產生的那種化學可以為生活服務的真實體驗不言而喻,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利用化學史料創設問題情境
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先生說過:“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更可以給人以智慧。”化學發展的歷史是人類物質文明進步的歷史,化學史上的那些著名的實驗和發現事例,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優質素材。
比如,學習“氯氣性質”時的問題情境可設計如下:在舍勒研究氯氣性質時,法國化學家貝托雷,他對這種黃綠色的氣體也很感興趣,于是對它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實驗。有一次,他將氯氣通入熱的濃苛性鉀溶液,結果發現生成了兩種鹽:一種是普通的鉀鹽,另一種是未知的新鹽,后人稱之為“貝托雷鹽”——KClO3。為研究該新鹽的特性,貝托雷把它放在殘存有硫磺的研缽中研磨,不料,立即發生了劇烈的爆炸。貝托雷受傷了,但他說:“搞科學難免要有犧牲,對我來說生活中可不能沒有科學呀!”1785年,貝托雷提出把氯氣的漂白作用應用于生產,并注意到氯氣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強,而且無逸出氯氣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國化學家臺耐特把氯氣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請你根據相關的史料內容,寫出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解釋相關的實驗現象。
還有如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史、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發明的侯氏制堿法、德國化學家哈伯合成氨的研究、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夢中發現了苯的結構簡式等典型化學史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從中感悟科學家發現問題、進行推理判斷、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的科學思維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也包括在化學教學中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人本主義認為,要使個人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必須使他達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學生處在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圍中,他才不會害怕表現自己,他才能積極地思索問題、回答問題甚至能有效地發現問題和大膽地提出問題。
所以,教師應該真正相信和尊重學生,給學生營造一種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富有情趣和美感的教學氛圍,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給學生多一些關愛、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鼓勵,允許學生犯錯誤,使教學過程彌漫、充盈寬松和諧的對話氣氛。只有在這種氣氛中,學生才能得到一種躍躍欲試、奮勇爭先的情緒感染;教師接受到反饋信息之后,也會被學生的高漲情緒所感染,會迸發出更高的教學熱情,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才是理想的化學教學所提倡和要求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后雄.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J].化學教學,2008(7).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