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一批原本落后的農村學校正在不斷崛起。要改善、提升這些學校的辦學條件,創新、精致地管理學校,走出一條具有自主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外部與內部兩個方面,結合學校實際,圍繞教育的各個要素,淺析了建城區學校的發展之道。
關鍵詞:建城區學校;困境;探因;提升策略
改革發展三十多年,我國迎來了可喜的變化與發展,特別是在教育上。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相配套的教育也在飛快地提速,許多的建城區學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社會大眾將視野聚焦到這些學校,希望其能進一步地提升,不斷創新,打造成名校、大校,讓學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所謂建城區學校,就是在城市不斷擴展的過程中,一些地處農村或城鄉結合部的辦學條
件簡陋、內部管理低效、教學質量較低、社會聲譽不佳的學校,如何能讓建城區學校擺脫現有困境,創出既有特色品牌,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既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切實貫徹教育方針,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
一、城鄉結合部學校所面臨的困境
學校究竟“薄弱”[1]在什么地方,癥結在哪里?普遍看來,這些學校明顯存在著“硬件”與“軟件”兩方面的不足:首先是硬件方面,主要表現為辦學條件較差,基本上都是舉步維艱。如倉山區的上渡附近,就有幾所這樣的學校,去這些學校的路都不好走,更別談教學設備設施了。其次是軟件方面,主要表現為領導班子弱,管理水平低,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要求,教學質量不能令人滿意,新生數量不足,且文化素質較差,學校的辦學效益與質量偏低。
二、建城區學校薄弱的原因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個因素:
(一)學校各類資源的匱乏
政府的一些相關部門對這些建城區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在他們的眼中,投資建設一所學校的產出,遠不如投資房地產、商業等經濟實體來得快、多,不會把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教育上。這就造成了學校資源滿足不了教育教學要求的矛盾特別突出。
(二)建城區學校與其他學校的差別懸殊,還有其內部自身的原因
1.校長在教育觀念、管理理念上比較落后
校長沒有清晰的辦學思路,缺乏質量意識,僅以維持代替管理,更由于辦學思想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
2.學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范
學校管理制度缺乏正確的導向性、發展性、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很難發揮有效的管理作用。
3.教師在敬業精神、教學方法、教學水平上還存在差距
4.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健康成長有差距
建城區學校最大的困境,就是生源太差。這些消極因素集中在學校,使這些學校辦學更加困難,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三、探索建城區學校特色化改造發展之路
改造建城區的學校,走特色化的發展道路,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必須從各種教育因素入手,逐步地改善、發展。
(一)要完備學校所需的各種教育資源
要爭取到更多的外部支持來獲得超額的教育資源,這是政府層面的問題,在這就不贅述了。只是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要真正明白,為了建好一所學校,我們究竟需要哪些教育資源?在缺乏的教育資源中,哪些教育資源是學校發展必須擁有的?哪些是學校努力可以獲得的?哪些是集中現有教育資源可以彌補的?當我們理性地面對資源缺乏的現實時,除了積極爭取更好的辦學條件與更多的教育資源,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教育資源,考慮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稀缺的教育資源,要懂得“越是貧窮的人,越應該科學地配置與使用自己的財富”。
(二)要更新變革辦學理念,以精致化的管理方式促進學校發展
提升學校辦學理念,是一種目標的實現過程,而學校精致化管理是一種境界,一種現代學校管理的理念,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股力量,帶領著全體教師去實踐學校既定的目標,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
1.要有不薄弱的發展思路
對于學校而言,雖然不存在志向問題,但在學校發展的思路上,仍然存在價值導向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校實際,豐富內涵,大膽創新地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2]認為:“重新確定學校的理念是首要的任務。”對于校長來講,對學校進行任何重大的改革,從本質上講就是對學校進行重新設計。這一設計是否成功,首先在于是否形成了明確的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辦學理念,它既指導著學校快速健康地發展,又體現出對學校未來發展方向的一種期待。江蘇的洋思中學[3]與山東的杜朗口中學[4],在擁有輝煌之前,洋思中學是典型的“三流學校”,“即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師資”“三流的學生”組成的農村聯辦初中。當崔其升校長到杜朗口中學時,教育行政部門更是有將這所學校撤并的打算。在這種危機感的催促下,這兩所學校的校長及學校領導班子,振奮精神,樹立信心,立足學校現狀,制訂“走小步,不停步”的原則,大膽提出“讓每個學生合格”“面向每個學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和“讓每一位學生家長滿意”的辦學理念和目標,不敢說正是兩所學校的大膽創新理念催生了今天的洋思中學與杜朗口中學,但沒有這種理念,絕不可能有它們的今天。
2.學校管理創新是走向優秀的第二步
學校的管理要創新,就要精致化、最優化,就要注重管理的整個過程。當“精致化”成為每一位教職員工的一種品行時,它將不只是一種管理體制,一種思想方法,還是一種學校文化。這種文化必將對師生和學校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
精致化管理的內在機制是學校管理者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責任心意味著忠于職守,盡職盡力,全力履行職責和義務;意味著奉獻精神,不計個人得失,對本職工作滿腔熱忱,執著追求,不折不撓,全身心投入;意味著服務,確定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意識,確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意味著有高度的原則性,堅持公正、平等的原則,一視同仁,不親疏有別。學校管理隊伍責任重大,它能為學校的持續發展精心策劃,為學生的發展細心導航,為教師的發展精巧搭建成功的舞臺。
(2)完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教育管理行為
立章建制,通過各項制度對學校進行管理,向管理要效率,是建城區學校最為核心的問題。這就需要學校管理者要對當前學校的資源配置方案與發展規劃進行審查與優化,確立新的學校管理制度,最為關鍵的是要執著并富有勇氣地予以捍衛與執行。
(3)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
學校管理不僅要科學合理,更要富有人文性。人文管理與制度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兩翼”。我們應在學校管理中,努力尋找“情”與“法”的平衡點,把人文精神融入學校管理,精心營造濃厚的人文關懷的校園氛圍。如,學校制訂規章制度時,積極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熱情,鼓勵他們通過教代會等途徑參與學校管理,使得學校的每一項規章制度的出臺都經過被管理者頭腦的充分加工和消化。執行時就能做到“情理交融”。
(三)要抓住教學和新課程改革契機,改變建城區學校教師的教學觀念。
1.改變觀念
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改革的先導,建城區學校的教師只有徹底摒棄陳舊落后的教育教學思想,才能從全新的角度建立新的教育教學和新課程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教學改革和新課程實施。
2.教學改革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作為教學的基本過程。教師應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對話者,從喋喋不休的“講師”轉向循循善誘的“導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教師要由“注入式”“填鴨式”轉向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把學生由被動聽課、陪讀轉向主動參與、探究。
3.師資培訓發展
學校要通過各種手段、途徑、方式開展對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培訓。通過活動平臺展現成長,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四)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對于建城區學校來說,學校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但有一點,對所有學校都是公平的,那就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情感。這一點完全可以成為學校從薄弱走向優秀的基石。凡是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的教學策略我們都應采用。還是回到上文所談到的杜朗口中學,其變革之前,雖然教師們講得很辛苦,可學生學而無趣,于是崔其升校長毅然在學校推行“10加35”的做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只能講10分鐘,其他的時間用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從過去“滿堂灌”的“第一線”退到第二線,為學生在自學、思考、討論、答疑中當“參謀”“顧問”。只有通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來促進學業成就的獲得,通過學業成就的獲得來激發教師的教學信心,通過教師教學信心的增加來提升
學校的教育質量,學校的品牌才能就此形成。
事實上,在建城區學校如何突圍這個話題上,確實需要有點勇氣。其實這種勇氣絕大多數身處此類學校的管理者與教師都有,但卻缺少策略與條件。俗話說得好,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精彩。如果說客觀條件和政策扶持主要在幫助窮人變富人的話,那么目前學校內部主要的作為,就是如何盡量發揮自己的能量,使“窮人”活出自己的精彩。但這個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和實踐。
注 釋:
[1]1998年11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建設辦好義務教育階段每一所學校的若干意見》中,對薄弱學校的描述是:“在大中城市的一些中小學校中,或因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或因領導班子力量不強、師資隊伍較弱以及生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學校管理不良,教學質量較低,社會聲譽不高,學生不愿去、家長信不過。”
[2]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德國哲學家,德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之一。
[3]江蘇洋思中學簡介:http://baike.baidu.com/view/657770.htm.
[4]山東杜朗口中學簡介:http://www.zgxdjyw.cn/show.aspx?id=1972&cid=35.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朝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