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些例子。”其中的例子就是指范文。范文系統向來是語文教科書的主體,范文作為示范性的文章,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范文的高度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成果的高度。與開明版語文教材相比,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的教材有著會話少、起點高、童話等激發想象力的作品偏少,體裁不夠豐富等缺點。
關鍵詞: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范文系統;比較研究
回顧進入21世紀以來的中國教育界,其紛擾與民國時期頗有點相似,民國時期種類繁多的教材相繼出版也和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地自編教材紛呈的狀況類似。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到九年級,與相同學齡段的開明版《開明國語課本》和《國文百八課》為主要研究依據,采用數據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對兩套教科書的范文系統進行探討,挖掘各自的長處與不足,以期找出一些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方面。
一、開明版教材范文特色
(一)《開明國語課本》范文特色
1.大量的會話
在人的日常言語活動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可見會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別是會話在一定程度上比書面語言更適合傳播,成為交流思想的主要載體。當今處于信息高速公路時代,更多信息通過聲音、視頻的形式在廣播、電話、電視、網絡上傳播,會話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形勢對人們的會話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科書責無旁貸。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課本的范文系統有著大量的會話,隨著年級的提高,年齡心智的增長,全部會話或以會話為主的篇目慢慢減少,但還是占有相當的比例,可見編者對會話技能的重視。
2.范文之間聯系密切
與其他教科書不同,《開明國語課本》的課與課之間緊密聯系
(見下表),低年級課文之間尤為顯著。
這主要是順應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從少量到多數,從簡單到復雜,從具象到抽象。
首先,兒童接受事物的速度比較慢,對新事物的教授在心理上要留有緩沖期;其次,人總是相對自己熟悉的事物能產生親近感,在前文的基礎上引申發展,有利于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題材、體裁豐富多彩
體裁之于題材的關系,正如衣之于人。體裁是形式,題材是內容,形式很自然地應該為內容服務。不同性質的題材,就要求有不同的體裁來展現。感性的題材適用于記敘文和抒情文(包括戲劇、小說、詩歌等),理性的體裁適于說明文和論說文。所以,體裁的多樣性取決于題材的豐富性。由下表,我們可以看出《開明國語課本》中出現的題材是非常豐富的,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該套教科書體裁的多彩性。
(二)《國文百八課》范文特色
1.選文按文體依次排列
排列順序是:記敘和敘述—說明—議論。
從第一冊第一課《文章面面觀》開始到第九課,講文言體和語體以及文章的分類,這是整套教科書的引子。接著九課開始講《記敘和敘述》,講順序、題材、取舍、快慢、倒錯、現在化、觀點的一致與移動……第四冊第1~11課介紹了一些不能簡單歸入記敘、說明、議論這三類的文章:學術文、對話、戲劇、會話、抒情詩、敘事詩、律詩、儀式文、宣言。后七課轉入介紹議論文,從主旨到議論方式、變裝、推理方式,一一介紹。
2.側重形式,放寬材料,范文緊扣文話,成為文話的“實例”
兩位編者認為:“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如果一本教科書注重的是內容,讀者看課文就像看故事,看完課文只記得故事情節與道德教育,對語文之運用還是一竅不通,這絕對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國文百八課》側重在形式的探究,同時把范文的題材、體裁放寬。如第三冊的說明文,涉及醫學、人文、動物、植物等許多方面,材料范圍相當廣泛。
葉圣陶說:“說明文說明道理,道理是附著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視而可見,觸而可知’的事物,有時不很容易領會。為了使讀者領會起見,說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實例來。”
每次說明了道理之后,編者就選取古今兩篇文章以指出實例,以方便“讀者領會起見”。如第四冊第十五課的《議論文的變裝》,指出有時作者把一件事情詳細地寫出,但故意不下判斷,讓讀者去發現作者想要提出的主旨,這種變裝常以小說、寓言等形式出現。在緊接著的“文選”中,編者安排了《女兒國》和《賣柑者言》,一為小說;一為寓言故事。兩篇文章作者都是想提出論點的,但都選擇變裝,后以故事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從而得出“男女平等”理想和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社會現象的批判。“明白道理—實例證明道理正確—加深理解”,遵循心理學規律,環環相扣,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人教版教材范文特色
1.選取國外作品和文言文較多
人教版語文小學部分12冊共收入作品467篇,其中國外作品47篇,占總數的10.06%。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規律,選取的文言文較少,共3篇,占0.64%,淺嘗輒止。兩項合計占總數的10.7%。
初中部分6冊共收入作品215篇,其中國外作品39篇,占總數的18.14%;文言文47篇,占總數的21.86%。兩項合計占總數的40%。
2.設置略讀課文和選讀課文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按專題編寫,每冊八個專題,每個專題安排若干節課,數量一般控制在4~5課。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在八個專題后再設置一組“選讀課文”,按年級不同,收入范文5~10篇不等。從二年級下冊開始,在每個專題內又設了1~2篇略讀課文。初中語文教科書每冊六個專題,每個專題內設置2~3篇略讀課文。
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在范文系統中設置了如此大量的“略讀”“選讀”課文,反映出編者重視學生個性和特長的意識。
3.德育功能彰顯
據統計,小學部分強化德育功能的范文有214篇,占總數的31.37%,涉及愛家鄉、愛祖國、愛首都、愛黨、愛中國領導人、促進民族團結、父母的愛、愛自然、愛護動植物、愛和平、保護環境、人生態度價值、助人為樂、懲惡揚善、孝順長輩、愛勞動、求知、尊嚴、講衛生、誠實求真、朋友之間、正確看待自己、勇敢、探索精神、追求理想、觀察思考等諸多方面。
初中部分的專題設計又以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為主旨,板塊下又分若干專題,其中很大一部分如理想信念、感悟人生、熱愛祖國、家人親情、戰爭生活、愛國思鄉等,直接指向德育教化。學生通過這樣專題安排的范文學習,可以說,在道德品質教育的提高上,是很有幫助的。
三、啟示與建議
1.人教版范文應增加會話,降低起點
比較而言,筆者認為人教版的起點太高。范文直接跳過了“示范學生如何說完整的話”這一階段,從一年級上開始,范文直接是成段的文字,又是非日常用的文體(第一篇就是兒歌),無疑一下拉高了小學的門檻。而且,在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科書中的絕大部分文字都是在記敘,“會話”的量極少。會話基礎沒打好,造句就會存在很大問題,也就直接影響到以后的寫作。
2.人教版應多增加童話等激發想象力的作品
安徒生說:“我用我的全部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成年人。”很明顯,安徒生認為童話對成年人也是完全適合的。而這對成年人都如此重要的童話,在人教版的編者們看來,10歲以上的兒童已經基本不需要了。2001版課程標準中“總目標”第四點就提到:“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很顯然,教科書的范文系統沒有很好地落實這一點。
3.人教版應豐富文學體裁,特別是應用文
語文除了“文學性”的一面,還有其“工具性”的功能。人教版教科書是全國使用最廣泛的,如果說一個貧困地區的孩子好不容易克服家庭經濟困難,讀了九年書,義務教育畢業的人(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校的學習生涯就此結束),很多文學樣式還沒見過,很多生活中要用到的東西不會寫,那無疑是很可悲的。
相比較而言,人教版義務教育階段示范的體裁樣式只有開明版語文教科書二分之一,而且應用文范文大量缺失。應用文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形成的,是人們處理事務、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一個非文化教育界的人士,離開學校后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去寫散文寫小說,但是找工作要填履歷、工作定下來要簽合同、生病要寫請假條、買房子要寫借條要簽合同、結婚離婚要寫申請書寫訴狀、財產太多要事先寫好遺囑……連去個銀行或辦個手機卡都要填寫一大堆的應用文。使用如此頻繁,地位如此重要的應用文,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教絕對是個大失誤。
參考文獻:
[1]段全林.我的語文教育觀與實踐探索.三秦出版社,2008:161.
[2]趙月朋.怎樣作文.文達書局,1953.
[3]孫建江.童年的文化坐標.明天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上海體育學院附屬競技體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