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容忽視。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方法和技巧,讓他們掌握朗讀的規律,并且對他們進行嚴格的朗讀訓練,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逐步提高。
關鍵詞:閱讀教學;技巧;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用一些朗讀的理論去具體指導學生的朗讀實踐,教給他們方法和技巧,讓他們掌握朗讀的規律,使他們真正具有獨立的朗讀能力。
教師應該對朗讀的作用有明確的認識,對朗讀予以足夠的重視。朗讀是用語音對原作品進行再創造的一個復雜的勞動過程。就其作用來看,從客觀方面來說,對于聽眾,朗讀就是運用有聲語言,不但讓聽眾把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了解文章的內容,而且讓聽眾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體會到文章的力量所在;從主觀方面來說,對于朗讀者本身,要想朗讀好,就必須對文章的中心思想、結構層次、表現方法、語言特點等有正確而深入的理解,就必須仔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說,朗讀的過程,也是一個使朗讀者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使朗讀者在感情上受到
陶冶的過程。這些將會潛移默化地促進朗讀者寫作水平及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高度重視。
應該怎樣具體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呢?朗讀應該做到聲情并茂,并且對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處理。下面就從聲、情、體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聲:掌握好語調、語速、語氣
朗讀中,對“聲”究竟有什么要求呢?我們每讀一篇文章,除了必須用盡可能標準的普通話讀準字音外,還應該掌握好適當的語調、語速、語氣,這是朗讀的基本技巧。
1.語調,即朗讀時聲音高低、輕重、強弱的變化。根據文章內容,每篇文章都應該有一個適當的朗讀基調,或是高昂、亢奮;或是低沉、微弱等等。在此基調之上,文中的各段、各句甚至各個字詞,又各有具體區別,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需要,讀出這些變化來。
2.語速,指朗讀的速度。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掌握好朗讀的快慢、緩急,哪些地方該讀得流暢、舒緩,哪些地方該讀得急促,哪里該停頓,哪些字音該拖長,這些都應當對學生認真指點。
3.語氣,就是朗讀時的口氣,也是朗讀的語音所表現出的態度。根據文章表達的需要,對各篇、段、句應讀出不同的語氣。有的平和、自然;有的激動、悲傷;有的活潑、明快;有的柔和、舒展;有的親切、委婉;有的嚴厲、憤激……語氣的掌握,與朗讀者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這些后面還要專門談到。
這些朗讀基本技巧的要求和提示,可在講析課文時結合進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朗讀,而且可以使學生更深入透徹地理解課文。
二、情:理解;體會,想象,讀出感情
對于朗讀,古人有“困聲求氣’的說法。“氣”可理解為說話時的氣勢或語氣,但在這里最主要的,卻是指作者熔鑄在文章中的情和意。朗讀時,通過語句的長短、聲音的高低、緩急、頓挫的變化,我們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感情脈搏,引起自己內心的共鳴。并且,還可以通過語言引起的表象聯想,產生豐富的形象感及其他感受,對文章所描繪的事物做到會意神馳,從而領略其中的意境和情趣。朗讀能領略到的作者的感情和文中的意境,反過來也能激發起朗讀者強
烈感情。如果朗讀者不帶著強烈的感情,朗讀的各種技巧將無濟于事,朗讀的目的便不能達到。因此,引導學生體會想象作者通過文章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揣摩文中的意境和情趣,是朗讀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朗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想象,進而領略和表達文章的情感,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
1.應該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動
機。寫作背景和動機,是文章思想的基礎,感情的根源。了解這些,對朗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了解了作者在什么情況下,想說什么,要表達什么等問題之后,才能夠使我們的朗讀有一個恰當的基調,做到聲情并茂,從而傳達出原作的思想感情。
2.啟發學生借助語言的表象作用獲得種種感受,進而激起相應的感情。一個好的朗讀者在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有情的語流的過程中。他會不自覺地調動起自己的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獲得種種感受。通過想象和體會,作品的文字會化成一幅幅圖景浮現在眼前:作品中寫酷暑,自己就好像感受到了炎熱;作品寫鮮花盛開,自己就好像嗅到了撲鼻的花香;讀到’望梅止渴”,自己也會口中生津……也就是說,只要讀得入神,自己也就仿佛進入了那個境界。這些感受必然會引起朗讀者感情的變化。指導學生帶著這些體會到的感受去讀,就能夠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獲得理想的朗讀效果。
三、體:區別不同體裁,讀出特色
朗讀時如果不區別不同體裁,用不同的方法去讀,就可能讀得或千篇一律,或矯揉造作。不同體裁的文章,應該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去處理,側重表現某一方面,以讀出特點,突出作品風格。
對于詩歌,應該讓學生好好地體會詩的意境,朗讀時通過對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去表現詩的意境美。要特別注意詩的節奏和語調,仔細掌握字音的長短、停頓及高低強弱的變化,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小說離不開塑造人物形象,朗讀時要注意用語言為人物造型。朗讀直接描寫人物的語言,特別是對話,要注意表現人物的個性,但語氣、聲調要適當,防止裝腔作勢。
散文的朗讀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因為不同作者的散文常常風格各異,差別很大。有的含蓄委婉,耐人尋味;有的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有的幽默風趣,詼諧生動。朗讀一篇散文,應在掌握恰當的朗讀基調的基礎上,根據文中感情的線索,讀出其中的發展變化。
語言準確,條理清楚,是說明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朗讀時應該突出這個特點,一般要做到讀音清楚,速度適當,語調平和,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說明語句更要清楚,可讀恰當的重音。
朗讀議論文要運用恰當的技巧,通過聲音來突出文章的針對性和說服力。“立論”的文章讀起來要像在大庭廣眾之前進行演講、“駁論”的文章要讀得就像你有以雄辯的口才與別人辯論。
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并不是把這些方法、技巧及規律講給他們聽一聽就能奏效,我們教師應該重視朗讀,注意培養學生朗讀興趣的前提下,把朗讀方法、技巧的傳授和對文章感情處理的提示與課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注重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經常性的朗讀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 貴州省丹寨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