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練筆效率,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選好閱讀教學中的練筆點,巧妙設計,抓準時機從及時捕捉“情感點”,練在學生動情處;找準語言的“訓練點”,練在寫法獨特處;挖掘課文的“空白點”,練在內容延伸處;關注課文內容“生長點”,練在學生創新處,幾個方面進行有效練筆。
關鍵詞:動情處;獨特處;延伸處;創新處
新課標指出:“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課堂練筆穿插于閱讀教學之中,具有任務明、節奏快、費時少、負擔輕、效果好的特點。因此,它在閱讀教學中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青睞。但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適合安排練筆環節,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以發現教材中有練筆價值的內容,巧妙設計,抓準時機進行有效練筆。
一、及時捕捉“情感點”,練在學生動情處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課堂練筆和寫文章一樣,也需要情感的驅動。教師的精當講解,學生的熟讀體會,都能讓學生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受到感染,進而產生表達的欲望。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情感付諸筆端。
1.品讀重點句段,學生情感飽滿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時設計練筆
例如,《老人與海鷗》一文的教學中,在學生深入品讀“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衣天使。”等句子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愛海鷗,海鷗愛老人,他們之間有親人一樣的情感。于是,教師順勢安排“如果海鷗會說話,在遺像前,海鷗會對老人說什么呢?”的練筆。于是學生動情地寫道:“爸爸,爸爸,您到底是怎么了,您為什么不來給我喂食呢?今天我把羽毛梳理得很漂亮,可是……可是您卻再也看不到了。”說到這兒,公主哽咽了。獨腳的心也在滴血,它根本不能接受這個現實,一遍又一遍地嗚咽著:“爸爸,您醒醒吧,您平時不是最寵獨腳了嗎?怎么您不理獨腳了?……”大伙兒也許是受了獨腳的傳染,叫聲更加悲切。惟獨老沙沒有叫,他用一只翅膀擋住了自己的左臉,兩滴淚珠順著臉頰流了下來,露出了兩道深深的淚痕。
因為抓準了文章的“情感線”,此時學生覺得自己就是那只要說話的“獨腳”“灰頭”“公主”……對老人有說不盡的話。練筆成了情感宣泄的需要,達到預期效果。
2.學生與作者及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時設計練筆
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感,能夠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真實,更有利實現語言教學中“人文”和“語文”的高度結合,情感和語言的同構共生。例如,《學會看病》一課,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研讀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理解母親讓生病的孩子獨自去看病是培養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這是一種獨特的愛。然后設計練筆:媽媽,現在我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了,那次___________。學生有話可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具體地寫出事例,明白母愛的良苦用心,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學生與文本產生了情感共鳴,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再精巧的練筆設計,如果錯過了時機,也就成為毫無意義的“空練筆”。用教育心理學來說,當學生情緒處于亢奮狀態時,思維極為活躍,此時,也正是當堂練筆的最佳時機。教師在組織課堂練筆時要講究時機,在學生表現出有話想說、有感要發、有情可抒的時候,趁熱打鐵,才能卓有成效。
二、找準語言的“訓練點”,練在寫法獨特處
“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語文的途徑主要靠實踐。”盡管這句話是對整個語文教學而言的,但同樣可以給練筆設計以啟示。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僅僅依靠讀、抄、背課文的優美語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應該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典型的表達方式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相應的語言形式的遷移練習。這也是我們設計課堂練筆的一個重要關注點。
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發現文章表達方式上的特點,作者寫“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時,每部分內容,都是先概括描寫它的美,再具體描寫它的美,使讀者較快地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有什么特點,而且能夠清楚描寫的對象具體是怎么樣的。在學生理解了這種寫法的特點及其好處后,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筆。“依照作者的寫法,描寫自己熟悉的一個地方或一處景物。”因為所寫的內容是學生熟悉的,表達的方式是課文中剛剛學到的,所以大部分學生寫得又快又好。這個案例中,練筆關注了學生習作中“描寫欠具體”的通病,通過挖掘文本的寫法特點,使學生在練筆的過程中能更好地領悟和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寫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中的文章是表達方式和人文思想巧妙融合的典范。因此,教師應該挖掘課文表達方面的特點,啟發學生模仿、遷移,使課文的語言表達方式為學生所接受,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教學時還可以利用文章中重點的關聯詞,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進行仿寫練習。閱讀中經常借鑒、模仿、運用一些語句、段落,讓學生在遷移性的練筆中逐漸體悟到其中的表達規律,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挖掘課文的“空白點”,練在內容延伸處
文章都是通過具體內容來表達主題的。作者要根據文體特征和主題的需要,選擇要寫的內容,并根據主題需要安排詳略。如果從設計課堂練筆的角度來看,則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方便與可能。我們可以在文章中的略寫處,挖掘出讓學生進行練筆的內容,或者讓學生補寫與課文相關的內容。這類課堂練筆是在學生充分閱讀理解、感悟課文內容之后,產生的新的思想認識、情感體驗、表達欲望,若教師能適時地選擇一個有空白點的話題,讓學生練筆,學生自然有話可寫。如,教《觸摸春天》時,在學生都能讀懂安靜的心之后安排一個練筆:“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她仿佛望到了 ,望到了 ,望到了 ”學生深情地寫道:“她仿佛望到了蝴蝶飛走的樣子,望到了青山綠水,望到了她心中的大自然”,“她仿佛望到了那只蝴蝶,望到了自己的生活,望到了自己的未來”……這樣的文字一露臉,我們沒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材中的課文,許多地方寫得含蓄、意猶未盡,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特點,找準練筆的“訓練點”,讓學生發揮想象,一吐為快。
四、關注課文內容“生長點”,練在學生創新處
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在閱讀課文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浮想聯翩。如果教師能緊扣課文中隱含的生動畫面和鮮活形象,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下來,既“還原”了課文語言所描繪的原貌,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擴寫、續寫、改寫等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加工、改造。當然,這種練筆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語言表達方面的具體要求。如,《跑進家來的松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自讀自悟感受主人對小松鼠喜愛之情后,設計了這樣的練筆:小松鼠致父母的一封信,把它在小主人家的快樂生活告訴父母。這樣的練筆既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以閱讀教學為依托的課堂練筆是必要的,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讓我們以課堂的深度閱讀為土壤,以學生豐富的情感為契機,以精妙的練筆設計為平臺,在平等互動的評價中,將課堂練筆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建寧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