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課程標準改革中的重點之一。教學中應該通過課前激趣,領悟文本;課內探究,授之以漁;課外延伸,拓寬天地等方法,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品析、欣賞古詩詞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
關鍵詞:自主;學習;古詩
中國是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新的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見古詩學習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呢?筆者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課前激趣,領悟文本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把課上得有趣。”這就要求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使學生在學習中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
1.創設情境。小學課文中的古詩,有很多是借景抒情的。如,賀知章的《詠柳》、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在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播放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設計往往能緊扣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走進作者,走進作品,學習的愿望也就在學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2.編講故事。小學課文中的古詩,有一部分是以事說理,有鮮明的人物和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如,曹植的《七步詩》、盧綸的《塞下曲》等,在教學設計中可安排講故事的環節,教學效果非常好。
3.設置懸念。有一類古詩,說理性很強,則可從主要觀點入手,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懸念,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于謙的《石灰吟》、鄭燮的《竹石》等。
二、課內探究,授之以漁
詩歌是文學之母,是語文精華。對于古詩學習,必須教給學生一些“翻譯”理解的方法,以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享“漁”而得魚。通常古詩釋意時可采用“留、刪、補、換、調、變”等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解釋時可保留不變。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詞,如,語尾助詞等不譯。
3.“補”,就是增補。補出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句子省略是古今漢語所共有的現象,因為詩人既要考慮用極為有限的字詞,表現盡可能豐富的情感,又要考慮到服從格律中關于節奏整齊定型的限制。省略句中主要的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和介詞的省略。(1)省略主語: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省略了主語“我”;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中“飛入菜花無處尋”,承前省略了主語“蝴蝶”。(2)省略賓語:如,蘇軾《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把“橫看”的賓語“廬山”和“側”的中心詞“看”(謂語)以及“看”的賓語“廬山”都省掉了。(3)省略介詞: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曠天低樹”,句中介詞省略了,即“野曠天低(于)樹”等。
4.“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等。如,王冕《墨梅》中“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把“吾”換成“我”。又如,鄭燮《竹石》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把“爾”換成“你”。
5.“調”就是調整。詩作者為了強調某種語氣,或者突出某個內容,或者調和音節,特地調換句子詞語的習慣次序。在翻譯時就要把古詩的倒裝句語序調整過來,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這種倒裝的句式在古詩中常常見到,了解它的一般規律,對讀通古詩,理解詩意,都很有幫助。(1)為押韻而倒裝。如,盧綸《塞下曲》的首句“林暗草驚風”,按正常的詞序是“林暗風驚草”,倒裝后把“風”字放在句末是為了同二、四兩句的尾字“弓”“中”押韻。又如,孟浩然《春曉》中“處處聞啼鳥”的“啼鳥”是“鳥啼”的倒裝,使全詩韻律和諧,朗朗上口。(2)為對偶而倒裝。如,王之煥《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是“目欲窮千里”的倒裝,為的是同下句“更上一層樓”組成對偶,使詩句一氣呵成,嚴整充實。(3)為協調平仄而倒裝。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其下句本應是“春總是萬紫千紅”。倒裝后,該句的格律為“仄仄平平仄仄平”,與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正好對應,這樣,詩句節奏鮮明,音調悅耳。(4)為突出內容而倒裝。如,韓愈《早春》中“草色遙看近卻無”,“草色遙看”是“遙看草色”的倒裝,詩人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遙看”之前。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裝,詩人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這樣一倒裝,不但強調了“愁”的“新”,而且調和了詩句的音節。再如,杜牧《出行》中“霜葉紅于二月花”,是“霜葉于二月花紅”的倒裝,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倒裝句既突出了“二月花”,又調和了音節,使詩句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無別扭之感。(5)詩歌句序的倒裝。如,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先寫入城的感受,后寫入城的見聞,有意顛倒了句子順序,使詩意曲折多姿,對比強烈,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6.“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縱觀課文中的古詩詞,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利用掌握的“翻譯”方法,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讀、去悟。學生以所知和疑惑為媒介,相互啟發,交互競答,繼而以疑激疑,以已知釋未知,交匯融合,讓學生形成“由已知到生疑,然后解惑,再生疑,再解惑”的思維風暴。
三、課外延伸,拓寬天地
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要給古詩教學引入活水,形成開放性的教學系統,就要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天地。
1.古詩教學與音樂、美術、書法等學科結合起來。把古詩中的故事情節、描寫的景物畫出來,給古詩配畫,給古詩配樂,故事課本劇、寫詩歌書法等,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聽、說、繪畫、想象等能力,促進其多方面能力的和諧發展。
2.進行小制作,把古詩經典名句做成書簽及座右銘。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把古詩教學和積累背誦融入了生活中,形成了一個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材料生活化,易于積累和運用。
3.利用網絡完成古詩,拓展學習。現在網絡早已進入城市家庭,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一媒體工具,查找一些課本外的有關信息和資料。如,作者、作品介紹、朗讀錄音、有關典故、翻譯注釋等。通過拓展學習,做到正確流暢地朗讀詩文,理解領悟詩中的蘊意。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可能帶著學生學完所有的古詩,課文只不過是個例子,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范例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要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品析、欣賞古詩詞的能力。只有教會他們能獨立、自主地去學習古詩詞,才能進一步要求他們去分析、欣賞名篇佳作,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建甌市芝山中心小學)